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教多学”的技法:巧设疑点

(2021-09-28 13:30:44)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新课改推进多年,成效多多,强烈的效率意识成为共识是其中之一,而“少教多学”的追求即是效率的体现。“少教多学”的技法很多,巧设疑点即是其一。

“少教多学”的技法:巧设疑点

作文教学中如何巧设疑点,臻于“少教多学”的理想境界又是什么?本文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进行解说。

在批阅记叙文“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命题的理解浮于表面,选材与命题契合程度不高。于是我围绕文题设置了三个疑点让学生“明辨之”,以达到深刻审题、准确选材的目的。

疑点一:“你”是谁

学生习作对命题中“你”的处理有这样三种形式,一是全篇使用第二人称;一是只到最后使用第二人称;一是全篇只用所写对象的姓名或称呼(如“父亲”)。

经过讨论后,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第三种明显偏题,因为题目中说的就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所以自然全篇都要用第二人称。也有人说第三种可以,如果文章写的是父亲拨动了我的心弦,中间以“父亲”的称呼叙事,最后点题时说“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有何不可?

“疑义相与析”。此时,我适时地与同学们共同重温了高考对作文审题的不同层次的要求:一档是符合要求;二档是基本符合要求;三档是不符合要求。对照之下,学生对“你”的处理如何就能一目了然:全篇用“你”,才算“符合要求”;而中间都用“父亲”,篇末才点到第二人称,只能算是“基本符合要求”了;若全篇只用所写对象的姓名或称呼,则明显为不符合要求了。

疑点二:“你”和“我”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写作中普遍未作过多、过深思考,只是凭感觉处理。我选择了习作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辨析材料是否能到位地体现“我”与“你”的关系。

其一:我目睹农民工让座的经过,我的心弦被拨动。

其二:我拉二胡不成调,父亲逼我学,我纠结。常春藤的成长方式拨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果断放弃,寻找适合我的道路。

对于这两则材料,学生的认识有差异。有人认为两则材料均可以。两则材料中关于“你”所指对象很清楚,是“你”的行为和存在拨动了“我”的心弦。也有人认为第一则中“我”与农民工之间关系不够紧密,“我”仅仅是看到农民工的善举而已。第二则交代了一个背景:“我”学琴陷入瓶颈,在看到常春藤之后,“我”受到启迪、震撼,对学琴有了新的想法。常春藤与“我”有共通之处,因而能拨动“我”的心弦。

这个问题涉及选材的“隔”与“融”问题。“你”能让“我”的心灵被拨动,产生刻骨铭心的震撼,“你”应该与“我”有相通、相融之处,否则以何力量来“拨动”?第一则材料,“农民工让座”这件事表面看来也许引起了“我”心灵的波动,可是否能强大到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呢?所以,有如“隔靴搔痒”,终究是“隔”了一层。第二则材料中常春藤与“我”有共通之处,因而能拨动“我”的心弦,选材与命题间达到了“融”的境界。况且命题中强调“是你”,一“是”字,很有力道,旨在强调,个中透出的是“你”的存在的深度影响,直抵心灵。

疑点三:何为“拨动心弦”

此次作文是寓意型文题,“拨动”“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不能真正参透“拨动心弦”的内涵,便难以准确、到位地选材。为此,我选择了习作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辨析是否能体现“拨动心弦”。

其一:看到一个可怜的乞丐,被拨动心弦,产生同情。

其二:看到熟悉的银杏树,被拨动心弦,打开记忆的闸门。

学生们各持己见。

1:我认为第一则事例中,“你”指的是乞丐,因见到乞丐的遭遇而产生了同情,扣住了题目中的“拨动心弦”,而“我”是被影响的人,所以比较符合题意。

2:我认为每个人看到乞丐可怜都会产生同情,能“拨动心弦”的,应该是一种比“同情”更加深刻、更加特别的情感。

3:我认为,银杏树触动了我的记忆,让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拨动了我的心弦,所以,它是切题的。

4:我不这样认为,“拨动心弦”是心灵所受到的一次震撼。银杏树是“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而非拨动。真正能“拨动我的心弦”的应该是记忆里的事情吧!

学生的议论纷纭,正说明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如何廓清“拨动”的概念?如何理解“拨动心弦”的内涵?这还需要从拨动琴弦这一本体上去思考。其实,“拨动”不能简单等同于“打开”或“引起”,拨动心弦,心灵得到的是震撼、洗涤、升华……如此说来,这两则材料都不算符合命题。生4的表述较有道理,生2能理解,却不能道出其内涵,在学生“愤”“悱”之际,我适时点拨,并投影“拨动心弦”的内涵,以期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拨动心弦”其实就是内心真挚情感的一次充溢,个人思想认识的一次升华,人生境界的一次提升,俗世灵魂的一次洗涤。

综上,作文的审题是一门大学问,对于附料固然要仔细研读,从中梳理出写作发挥的依据;对于命题本身,更要逐字推敲,找准下笔的着力点。而巧设疑点,则是实施“少教多学”教学策略的技法。利用疑点,形成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教师的“力”用在这样的刀刃上,必然会事半功倍。由于有这些着力点的推动,语文课堂必会臻于“少教多学”之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