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何以在部分地区遇阻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张小军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的第一个学期,课后延时服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开学已有两周,有媒体就课后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一方面是课后服务形式多样,推广之后反响热烈;另一方面是没有落实自愿原则,部分地区推行遇阻。(9月14日 法治日报)
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接送难题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增进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工程。课后服务之所以在部分地区遇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学校困难不少。一方面,根据相关规定,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要多开展音、体、美等素质拓展课程,但相关学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只能限制报名人数。另一方面,是否参与课后服务,选择哪些课程,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某项活动学生报名人数较少的情况,收取的费用难以维持活动运转,学校不得不削减活动项目,动员学生参加其它项目。这就会给家长留下消极懈怠的印象。
其二,家长认识不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参加过多的课外活动,成绩可能会下滑;有的家长认为,参加课后延时服务,晚餐缺乏保障,不利于孩子的健康;还有的家长认为,学校组织的活动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为此,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加课后延时服务。
第三,社会支持乏力。当前,有些地区已明确指出,学校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开展课后服务,并鼓励学校引入社会力量,但由于经费限制等因素,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第四,政府支持滞后。在一些地区,课后服务的保障和指导还没有跟上,财政经费保障尚未落实,统一的收费标准还没有出台,课后服务督导工作也没有开展起来,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课后服务的落实和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教育治理、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办好课后服务,既需要学校正视困难、守正创新、发挥育人主阵地的作用,也需要外界广泛支持,更需要地方政府及时落实财政补贴政策,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督导部门加强指导和督查,推动课后服务落地落实。
(作者张小军,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