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

(2021-09-20 14:28:5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杜素萍

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呢?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

咬文嚼字的睿智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洋洋洒洒4000字,仅单单朗读一遍,也大约需要18分钟,那么,如何在一个课时进行有效的教学呢?余映潮老师给了我们答案。

一、抓住文题解读文本

余老师的课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学生回答完,余老师就着学生的答案,一步步把学生对“旅”的理解引向深入。最后引导学生归纳: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经历;

孤独之中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余老师的归纳从基本含义到文章内容,进而到主题概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了解了“旅”的含义,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篇长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并培养了学生的解说能力。

二、抓住文体解读文本

第二个环节是文意把握。余老师提供了一个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用上小说术语。余老师从文体特点入手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学生呈现了多样的答案。余老师顺势引导,归纳展现了五种形式——

这是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暗示了从情节的角度来归纳故事。

这是一个以水乡为背景的流浪故事。“水乡”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这是一个以芦苇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对“芦苇荡”的强调,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景。

这是一个用生动的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无疑,这个概括,暗示了写作手法。

这是一个表现儿童成长经受苦难的故事。最后一个概括从“主题”出发。

五个概括,五个角度。余老师让学生记下笔记。看似老套,实则,学生记下的不只是这五个概括,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多维思考。

三、抓住文字解读文本

最惹眼的要数第三个环节了,余老师选择了暴风雨来临的那个片段,要求学生重点赏析。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后,余老师设问:“这段话有什么作用?”第一个学生说:“为后文作铺垫……”“怎么铺垫的?为什么就是铺垫呢?”眼见学生只在表面上做文章,余老师不慌不忙,步步追问,提醒道:“你们注意到动静了吗?注意到色彩了吗?注意到……”在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开始从景物的描写,细节的描写中细细解读文本……把课文的字、词、句作为赏析的落脚点,通过“字中意,字外意”真正地深刻地解读文学作品。

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点拨的高度。

激情似火的青春

如果说余老师的课堂是沉着的、理性的,那么,王君老师则以她执教的《夏感》为我们展现了一节紧张热烈的青春语文课。

有感于王老师的激情朗读——

王老师一开始便创设情境,抓关键句来读,读最后一段,读第一句……然而,学生似乎被这大场面震住了,只是单一地读,却不能投入感情。面对这样的情景,王老师“伺机行事”,朗读一、二段时,配上了音乐,并积极调动学生:“酝酿感情,找点感觉!”抑扬的语调,明晰的手势,学生读的气氛显然高涨了许多。看着学生的朗读“找着了感觉”,王老师紧接着问:“你对‘紧张’有点感觉吗?”学生立刻找到了关键词:“快割,快割;快打,快打。”接着,王老师又与学生互动,进行了想象性的分角色朗读,王老师把手放在嘴边,作呼喊状:“乌云来了!”学生急促地齐读:“快割,快割!”“要下雨了!”“快打,快打!”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整个课堂活跃了,高涨了,沸腾了!最让人震撼的是最后的分角色朗读,大气磅礴的音乐,伴随着学生的激情朗读,把学生对《夏感》的理解推向了高潮,也把整个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时,整个会场沉默了,空气也因此而凝固……朗读结束了,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余音不绝于耳!

有感于王老师的激情想象——

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对“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中的“挑着”“举着”“匍匐前进”赏析后,随即抓住这个精美的句子,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其进行了“二度创作”:“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似乎……;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似乎……;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似乎……”当学生读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王老师又设计了想象训练,“那舰船上的我们,会看到……;会听到……;会闻到……;会感受到……”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与曹文轩老师的“无中生有”的文学理念不谋而合。

正如王君老师自己所说:“请允许我带着缺点前行,课堂上因心怀仰慕而激情有余,理性不足。但需要保持生命的激情……”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