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之好课十策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什么是好课?好课属于艺术的范畴,因而,好课难有一个固化的标准。但是,作为好课,自然是有着一些基本的属性,上出好课也就有一些基本的策略。为此,笔者做了一些简要的概括。
让贫乏成丰富
好课的策略是什么?尽管很多,但首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应该是教师。一堂好课,一定诞生在好教师的手里;庸师是绝对上不出好课的。所以,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教师素质优劣的重要表现就是看其是否具有丰富的学养。知识面,阅读面、实践面、思考力、表现力、洞察力等贫乏的教师能上出好课,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学养丰富的教师不仅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还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更具有睿智的洞察力。真正的好课是教师丰富的学养培育出来的。教师丰富的学养是好课这座大厦根基中的根基。
变教师为导师
好课,从教师教的层面来看,还要看教师究竟是怎么教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不能一味地成为讲师。“教”绝不只是“讲”。“讲”只是“教”的方式中一种而已。一节好课,教师的主要职能应该定位在“导”字上。即使是“讲”,也是在“导”指导思想下的“讲”。当下,教学中的顽症之一就是死守“教”字。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然而,现在的客观事实就是“越教越需要教”,与叶老主张的“教是为了不教”简直就是背道而驰,其原因还是在对“教”字的理解上出现了误区。其实,“教”的本质是“导”。
变大班为小组
班级授课制有其优点,但是,从教学的角度看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大班化的状态,更为突出。在班级授课制无法打破,或者说相对大班化的状态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最佳的选择就是组建大班环境下的小组。班级建制下的小组学习是化解班级授课制缺陷的有益突破,这是在课堂组织结构上的重大变革。结构决定功能。小组学习为好课的产生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撑。当然,小组的运作还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程”,虽然改变很“小”,但其中的学问挺“大”,需要在成员构成、组内规则、小组文化、学习方式、组间关联等诸多方面进行细化的研究与实施。
让同学成学友
班级里的学生之间,我们习惯上成为同学。同学是指有共同学习环境的一群学生。这个定义没有界定出“一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因此许多时候,班级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有意识、有组织、有意义的互助、互动、互学的过程与经历。同学互动学习,让同学成为学习的朋友,发挥身边“小老师”的积极作用,应该是好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课堂上,教学资源不仅仅只有教师,每一个学生与其同处一室的同学应该建立广泛的联系,让同学成为自己的学友,成为促进自己学习的资源,否则,就是身边资源的重要浪费。这应该是好课的重要内涵之一。
变教学为学教
从“教学”到“学教”,看似只是顺序的简单颠倒,实质是教学结构的颠覆性变革。教学,以教为主,学依教为,而学教,以学为主,教因学定。教与学的关系,本质是以学定教,而非以教定学。翻转课堂的理念,本质上就是变“教学”为“学教”。教学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前一次学习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后一次学习,这是小坡度的学习,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前一次学习的基础上自主进入下一次学习,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教师再根据学习学习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从教学到学教,这是体验性教学的必然选择。而体验正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
让顺受成参与
传统的课堂里,学生大多是处于顺受的状态的。说得具体点,学生在课堂上以听教师讲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教材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以教师的“灌”为主的。这样的课自然不是好课。好课里的学生应该与教师一起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更多的时候,教师还是退居台后,学生是在台前的,学生是动起来的,手、眼、耳、口是动起来的,脑子是动起来的。学生不是在接收教师的给予,而是自己的寻找。小鸡啄食,刨一口,吃一口。课堂里不是个别学生动起来,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上学习,就像是在走迷宫,不是教师在领着学生走,而是学生各自去走。教师站在迷宫旁看着,适时地给于一些指点。
变听讲为发现
有了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会有发现。这样的发现,在师讲生听的模式下,很多都是教师需要讲的,现在,教师不讲,学生个体或群体都能自己发现。发现的过程也许会慢一些,没有教师的“讲”来的那么直接、那么干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却绝不相同。也许,前期是慢一点,但是后来,学生的能力发展就会呈加速度的状态。对于好多老师来说,这里也许会有个困惑:学生真的有发现的能力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里有学生观的问题,也有对学生的知情的问题。相信学生,支持学生,点拨学生,学生会有令教师钦佩的奇迹。
让无趣成愉悦
在当下,课堂成了戕害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这样说,也许并不过分。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嘛,只要不上课,你叫学生做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好课的诸多特征,最后都要归结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愉悦。课堂上,要有笑声,要有掌声,更要有学生会意与满足的心声。课堂的愉悦来自哪里?愉悦来自教师的幽默,来自于课堂的无恐惧,来自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智慧的碰撞,来自对知识伟大魅力的发见,来自对疑难问题的攻破,来自对知识收获的满足等等。评价好课的综合性标准就是要看课堂上是否具有不仅是浅表性的更是深层次的愉悦。
变布置为选择
课堂总有一个环节叫“布置作业”。能否变布置为选择呢?这也是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细节。布置作业,明显地带有强制性、同一性与被动性,而与强制、同一以及被动相关联的课自然不是好课。作业的选择性理应属于好课要素的一部分。选择作业,这就要教师提供较多的题源,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选择。有基础题,有提升题,有识记类题,有探究类题,有客观性题,有主观性题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选择。这就像有一份菜品丰富的菜单,丰俭、荤素、多少等均由食客自定。
让作业成作品
好的课上,学生应该不仅仅停留着完成作业上,而是需要出作品。好的课堂,学生自然会有独到发现、精彩的表达或睿智的感悟等等。对于这些,教师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利用课后的时间将其稍加整理,形成一种用文字凝固的思想作品。对于学生完成的各类选择性的作业,教师也可以用作品的眼光,对其做出选择,引导学生对作业再处理,以致形成作品。有作品诞生的课堂自然是高品质的好课。当然,学生的所谓作品,并不是那些名家大家的作品,这只是相对而言,说是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中含有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学生的思想火花,有一定创造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