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生作文词汇贫乏的对策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树云
看学生作文,感觉他们用词贫乏,总不离这些词语:成功、失败、挫折、奋起、坚持、爱心……,不是说这些词不好,而是这些词使用的频率太高,你用我用大家用,用俗了,用滥了,用腻了,就是整不出什么新词。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不读书、不看报,有些学生即使看了也是漏斗,什么也不关注。如果一个学生喜爱阅读,那么他的思想当中一定会储存有非常多的鲜活词语,表现在作文当中,就是能使用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的一些词语,作文不再那么幼稚,作文也更具有时代感,更具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词汇贫乏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呢?
首先教师应留心并列出当前报纸杂志上出现的“高大上”的词语,尽可能涵盖的范围要广,如政治、法律、道德、教育、经济、商业、交通等。
我收集了如下的词语:
我想可以采取如下的办法,每天出两到三个新鲜的词语,让学生围绕这其中的一个词语进行语段练习,既运用了词语,又练习了论证。
高考模拟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3月,年过九旬的杂文家出版人曾彦修逝世,曾先生经历过几十载的风雨波澜,人生可谓艰辛曲折。他晚年曾说过这样的话:“对任何人的生命和声誉,均应该予以无比尊重,这是人与非人的界限。”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因为心存仁礼,所以尊重任何人的生命和荣誉。
教师示范作文:
心存仁礼,方为君子
杂文家曾彦修说:“对任何人的生命和声誉,均应该予以无比尊重,这是人与非人的界限。”这句话是曾老经历风雨之后对世人如何做人提出的人生格言,也是他做人的精神写照。若在古代,也就是孟子说的君子。因为曾老心存仁礼,爱人敬人,所以他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对弟子解释“仁”“礼”,总是说“君子曰……”,可见孔子对弟子们做人是循循善诱,教育弟子们成为人人敬仰的君子。孟子继承发扬了儒家学说,提倡“仁者爱人”。“仁”“礼”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永远流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仁人志士都积极践行孔孟的人格理想,他们个个都是为人称道的君子。《晋灵公不君》中,晋灵公不行君道,派鉏麑去刺杀赵盾,当鉏麑看到赵盾穿好衣服准备早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出于对赵盾勤于政务的恭敬,对赵盾声誉和生命的尊重而选择了“触槐而死”,真乃君子也。宋代的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有一颗仁心。在黄州,在惠州,在儋州,他赈济百姓,开办学堂,传播文化,这是他“爱人”的表现。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因此受到小人的排斥和打击。王安石罢相后,有些人趁机落井下石。苏轼虽然和王安石政见不和,但看到王安石变法为百姓带来一定的好处时,还是为王安石说公道话,又因此受到打击。苏轼尊重的是王安石人格与荣誉,丝毫不带有个人的偏见,他心存仁礼,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苏轼还到南京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与苏轼有相见恨晚之感,二人成了文学上的知己,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曾彦修在文革前的“反右”中,上级分配了右派指标,按理说他完全可以把这个“指标”分给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作为领导把自己划为“右派”,之后受到了批斗。他这样做,讲的就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尊重的是别人的生命与荣誉,是真君子。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人斗人的“文革”岁月里,有多少知识分子的人格被践踏,有多少知识分子被迫低头“认罪”,老舍、傅雷等人含恨自杀,人的生命和声誉不被尊重。巴金在“文革”中也受到非人的待遇。文革结束后,他写下了《随想录》,解剖自己的灵魂,对那段岁月中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反思如何尊重生命,如何尊重声誉。这种勇气就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就是君子的表现。
当你的人生中遭遇到类似情况时,你如何做出选择?因为我的生命中有“仁”“礼”这样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做一个真正的“人”,所以我的选择是,心存仁礼,成为君子。
评语:
本文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因为心存仁礼,所以尊重任何人的生命和荣誉。这样就显得有深度。这就是思辩型作文的写法。另外重点运用的词语有“仁礼、文化基因、君子”,单凭这样几个词语,就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