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知识归纳(2)

标签:
地理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二)地壳及其变动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结构的特征是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氮、氧、二氧化碳和水汽),水圈(海洋、河湖、冰川、地下水等),生物圈(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地圈层。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地形分陆地地形类型和海底地形类型两种。
陆地地形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类。
绝对高度大于500米,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的地形为山地。
丘陵的地形为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0米,地势起伏,坡度较缓。
高原的地形为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缓和;外围
较陡。
平原的地形为绝对高度大多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的地形为周围高而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丘陵。
海底地形类型通常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地带,一般深度不大,坡度平缓。目前开发的海洋资
源,主要在大陆架上。
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处急剧变陡的部分,深度约自200米到2500米的海底。
大洋底是大陆坡以下的部分。大洋底地形复杂,有海岭、洋盆、海沟等。海岭是大洋底上绵延很长的高地,又叫做海底山脉。洋盆是大洋底的盆地,是大洋的主体部分。海
是大洋底的狭小山地,多分布在大洋的边缘。
2、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由于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变位或变形的机械运动,叫地壳动动。根据地壳运动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地球的内力作用
地球的内力作用:地球的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内力作用主要使地表产生高山或洼地。
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火山的类型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三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地震一般是地壳的天然震动。按其成因可大致分为三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这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呈一种有现律的带状分布,称为地震带。从世界范围看,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接地带,环太平洋地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是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
4、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研究了大洋洋底的变化,对地壳运动提出了许多新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分为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L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5、地壳的外力作用
地壳的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及生物活动等,可使大气、水和生物等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与固结成岩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