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知识归纳(1)

标签:
地理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一)地 球
1、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宇宙中的各种星体,通称天体。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慧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月球和地球构成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和其它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太阳系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太阳系又是更高一级天体系——银河系的微小部分。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在银河系以外,人们又观测到数十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我们把它们叫做河外星系。
(3)恒星和星云: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恒星的特点:质量大;能发射可见光,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恒星是运动的;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4)太阳和太阳系: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多。太阳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的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太阳和所有的恒星一样,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它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度。人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在宇宙中,虽然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它对地球来说是太重要了。没有它,地球上的生命就不会存在。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同太阳息息相关。
太阳系的成员
行星和小行星: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其质量比太阳小得多,本身不发出可见光,它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它们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图1)
(5)地球是太阳系中惟有一生命的星球;地球上具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是;首先,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适当,使得地球表面具有介乎0--l00之间的温度,这是水在液体状态下存在的温度范围,也是原子结合成分子,从而形成复杂的生命物质的温度范围。其次,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把地球上各种气体吸住,形成大气层。并且,地球大气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基本上形成了适合于生物呼吸所需要的大气。
2、地球的形态、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为6378里,极半径为6357公里,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
(2)地理坐标:地球自转的旋转轴为地轴,地轴同地表相交的两点叫极点;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等距的大圆称为赤道。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或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经度;国际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为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纬线长度不相等,纬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纬度;赤道纬度为零,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根据纬度的不同有低(0o—30o)、中(30o—60o)、高(60o—90o)纬度之分。在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上点的位置叫地理坐标。例如: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北纬40o和东经116o的交点附近,昆明位于北纬25o和东经103o的交点附近。纬度是地理坐标中的横坐标,经度是纵坐标。
(3)南、北半球:赤道把地球分成两大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4)东、西半球: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我们习惯上,以西经20o和东经160o的经线圈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3、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昼夜更替: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使得地球表面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这就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时区: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因此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地点的时刻要早。地球每24小时自转360o,即1小时转过经度15o,4分钟转过lo。这样,在同一瞬时,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都不相同。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标准时:也叫区时。为了克服地方时的缺陷,统一时间标准,国际上根据经度相差15o时差为1时的道理,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统一时刻,称为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十二区、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较东的时区的区时较早。
北京时间:按照世界时区的划分,我国跨东五区至东九区五个时区。为了统一时间标准,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我国规定采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标准时,即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o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标准时间。
“格林威治”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中时区0o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区时= 已知区时± 时区差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经过日界线时要更换日期,时刻保持不变,即自东十二区向东进人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而由西十二区向西进人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这些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环绕太阳不停地运行叫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之一。每年1月初,地球距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公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约一年。这是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线速度平均美秒钟为30千米。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的赤道平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公转轨道与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23.5o的夹角.叫黄赤交角。地轴同黄道平面斜交的角度为90o-23.5o=66.5o。因此.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5o。叫做北回归线:最南是南纬23.5o。叫做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纬23.5o(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是北半球的秋分日;此日以后.太阳直射6继续向南移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5o(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以后 太阳直射点向北返回,3月21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即北半球春分日。这样.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带.终年不会得到太阳直射。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也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以及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除赤道昼夜长短不变外,各地昼夜的长短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春、秋分时,因太阳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春分到秋分,北半球再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从秋分到春分,现象恰与前者相反。
四季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儿,进而引起一年四季的变化。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地球不断公转,四季周而复始交替变化。
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地球各地接受太阳照射的状况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将地表各地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南北回归线间,太阳直射,得到的热量最多,为热带;在南北极圈以内,阳光斜射厉害,而已有漫长的极夜,得到光热最少,为寒带;介于热带与寒带之间,太阳斜射,得到热量一般,为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南北极圈既是极昼极夜现象开始出现的起始线,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4、地图知识
地图上的方向及比例尺: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把地球表面各种事物以符号综合缩绘于平面上,并反映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地理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图形。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是:
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1)线段式:在图例中画一线段,并注明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
(2)文字式:在图上用文字直接写成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
(3)数字式,1:10000000或110000000),后面不注明单位。
方向是地图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地图上通常使用的方向有八个: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表示地图方向的方法有三种:经纬网表示法:在绘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主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方位针表示法:在绘有方位针的地图上,箭头指北,箭尾指南,东西方向垂直于南北方向。一般表示法:在无方位又无经纬网的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表示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绝对高度或海拔;表示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们对高度。在地图上通常用绝对高度来表示地面的高度。
等高线和等深线:在地图上,把地而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在同一等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用等深线可以表示海洋深浅的程度,在地形图上,可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势的高低。坡度的陡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原理绘制而成,先绘好等高线,然后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画上不同的颜色,用深浅不同的颜色表示地表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都附有高度表,以供查看。
地形剖面图:按一定比例,沿着地表某一方向所作的垂直断面图叫地形剖面图。它更直观地显示了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这种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来注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用表注出山高海深的数字统称为注记。字的排列一般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