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理运用接受性学习,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

(2021-08-23 12:42:5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陈秀芳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个概念从层面意义上看是一对相反的词语,是相互矛盾的关系。实际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者并非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要重新研读“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个概念,挖掘其内涵,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恰当地运用、自然地结合。

合理运用接受性学习,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

一、 重新研读“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生通过阅读、倾听、模仿与研究获得已成定论的知识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只重认识,不重情感。关注的是过去和结果。

其实,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在小学课程中有许多陈述性、实践性知识,获取这些采用接受性学习更有效。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博学强闻、知识渊博。

二、解读“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探究性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过程和未来。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教学中表现为多样的模式。语文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主要表现为允许学生自主解读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由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和能力乐趣。

三、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自然结合。

探究性学习其实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联系的,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那么探究性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自然结合?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类型的课文、不同的内容应作出不同情况的调整,使两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驾齐驱,让学生更好地在已知的知识下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针对年级的不同

在不同的年级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协调“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在中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朗读水平不高。我们就要加大接受性学习的力度,适当讲授语法知识,解释词语意义,示范朗读等。在等学生对词语有了一定的理解,掌握朗读方法,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如在教授一年级《四个太阳》这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如果你画太阳,你想把太阳画成什么颜色呢?为什么这样画呢?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有限,刚开始学生没有讲出新颖的想法。老师这时候就没有继续让学生探究,而是示范说:“我想画个白色的太阳,还世界一片干净,让禽流感远离人类。”教师还告诉学生绿色代表和平,蓝色代表梦想、红色代表热情等。接着学生再进行探究活动,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画个红色的太阳,带给大家热情,带给大家温暖。我想画个绿色的太阳,给世界带去和平……

这样,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才会迸发出个性化的火花,学生才会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学习习惯。

2、 针对课型的不同

一套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一册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代到未来等丰富知识的百科全书,文章的体裁多样,有小说、说明文、记叙文、文言文等。

文言文、古代的优秀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今天的学生无法根据经验对文章中的词语进行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意义的讲解。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查资料弄懂其中词语的意思,接着教师讲解文章的句子。学生在了解课文基本意思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孔子的人格魅力,讨论太阳与地球距离的科学知识……。

有一类文章是需要对其背景进行了解,如《狱中大联欢》、《丰碑》、《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我们在教这类文章时,在大力量提倡探究性学习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大胆运用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使两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针对不同的内容

当学生面对陌生的一无所知的授课内容与他们的经验没有直接明了关系时,让学生反复猜测,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而且从教学法角度上看也是毫无价值。这时教师采用尽量直观并且符合童趣生动自然的讲授,并不妨碍学生在讲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和讨论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南方的孩子学习“沙漠”和“冬雪”内容的文章时,由于没有亲身体验,学习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进行直观自然的传授。教师教《第一场雪》时,教师运用课件播放下雪的情景,直观生动形象。让南方的学生体会到下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学生对雪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场雪带来的特殊意义。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兼顾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让两者自然结合,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在“接受”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形式呈现出新的局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开创教学的新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