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究性学习真的是“鸡肋”吗

(2021-08-21 12:08:42)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郭杨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当代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观摩课、教研课中更是常常见到探究性学习的身影。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

探究性学习真的是“鸡肋”吗

  可是现实真的如此乐观吗?其实不然。在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仍涛声依旧。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探究性学习对于老师们来说不过是一种作秀的手段,是绣花的枕头、银样的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可以说探究性学习在公开课里是抢手的“香饽饽”,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为什么探究性学习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细究其原因: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结果,以师问生答的形式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再辅以系统的、密集的练习,巩固所学,所以具有实效性。而探究性学习方式则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思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观察、试验、思考的过程,而这一切必须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保证。结果常常会出现这边师生费尽心思地刚得出结论、那边下课铃声已无情响起的局面。平时教学又不像公开课可以适当延时,(有的名师在上此类观摩课时常常无视于铃声,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北京名师的观摩课,为了让学生探究出结论,这节课居然上了60分钟。)为了不影响下一节课,教师不得不仓促结束,草草收兵,没有完成的只能留在下一课时完成,费时低效。长此以往,新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教学内容也完不成,出现情感体验了、思维锻炼了、能力提高了,可就是知识没有落实的情况。这种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主动的学习精神,可是难免有学生自制力差,自主性弱,趁机浑水摸鱼,贪玩偷懒,若教师被眼前的热闹景象所蒙蔽,忽视了这一小股暗流,就会导致班上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难道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平时教学来说,真的只能是“鸡肋”吗?它与有效教学真的就是熊掌与鱼翅不可兼得吗?

  笔者认为“使其善于攻,必先利其器”。而这“器”就是教师。只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掌握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那么探究性学习就决不会是鸡肋。

  策略1、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教师转变观念,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不转变观念,探究性学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对“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可以这样说,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并不能以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来衡量,而在于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经历了一次挑战、失败、迂回、成功的过程,是否学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领悟到了一种精神,收获了一份情感。而这一切是更大的收获。虽然探究性学习“费时费力”,它的回报也不如传统教学的成效来得明显及时,但这些都是对人终身受益的。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只重知识、只重结果的短视观念,真正树立以“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探究性教学研究。

  策略2、选择适宜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

  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开展探究性学习,适合传统讲授法的就用讲授法,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就用探究性学习。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实际上,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更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策略3、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探究性学习。

  就算教学内容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也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有计划地编选材料,设计问题情境。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引导学生质疑,这些问题一定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如果问题简单,学生就没有了探究的兴趣。如果问题太难,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也难以得出结论,就会丧失信心。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我从比较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大小入手,提出了问题:“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试图用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但是由于大多数孩子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早有所涉猎,这对他们来说已不是问题。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认真研究,其他学生都敷衍了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迫不及待地想回答问题,丝毫没有达到探究的目的。经反思后,在第二次教学时将问题的设计改为:“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公式对吗?你能证明吗?”换了个角度去问,在确认学生答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生带着新的任务去探究,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求知欲与好胜心,所以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一次。

  另外,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明确,目的性强,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会偏离主题。

  策略4、恰到好处的点拨,帮助探究学习。

要知道我们让学生探究、建构、再现的很多知识都是前人历经数代甚至数十代探索、积累、总结出来的精华。如果事先不做任何知识上的铺垫,探究过程中,不加任何的指导,让这群只有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们在短短的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只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出答案,这简直就是强人所难。因此,在问题或障碍的创设前,一定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铺垫,以此为台阶,让他们借助这些旧知,来探究新知。在探究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探究偏离轨道、或探究的问题久悬而未解时,教师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适当地加以纠正或点拨,为他们指引一条明路。必要时,还可以“煽风点火”,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我先复习了直线的特点,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然后全班反馈,将所有不同的画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最后让学生按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顺序,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学生之间互相补充、纠正。至此,学生的意见暂时统一,没有不同意见了。此时教师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分成两类。但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凭借学生自己的能力完成可以自行探究出来。于是,我只说出一句话:“课前我们复习了直线的特点,那么根据直线的特点,你们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一句惊醒梦中人。随着学生“啊”“啊”了然于心的惊叹声,一只只小手又重新树立了起来。

  在探究学习中,适当的点拨是极其必要的,但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旧知的铺垫,还是探究中的点拨,都要掌握好火候,做到“收放”有“度”。若收得太紧,就丧失了探究的必要性。若放得太松,课堂就成了一盘散沙,教师很难再加以调控,最后难免会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

  策略5、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才能互帮互助,互相启发,才能集思广益,尽快取得成功。同时,如能妥善利用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也约束每个组员,使他们都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既保障了课堂纪律,又带动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不断地探索、思考是数学这一学科生命的源泉,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赋予了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只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树立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那么,探究性学习将不再是“鸡肋”,而是学生在数学的天空中翱翔的“羽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