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自主”之源,在学与导学的过程中求效益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双向互动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强调教师,学强调学习,教与学是行动和内容的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样重要。
杜郎口模式的下的学案,以及杜郎口模式下学案的课堂,起初让我很冲动,似乎终于找到了课堂教学的真谛,浑身洋溢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和如获至宝的兴奋。
模仿一段时间,在实践中细细的剖析其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寻求一种理念的支撑的时候,却让我很茫然。
课堂上总有几个问题解决不了。
第一,杜郎口的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是杜郎口的“品牌”的“标志性”内涵,每一次的预习课,学生总是按着教师编制的类似于尝试练习题的“导学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完成,我总觉得,缺少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我知道,技能和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上缺少形成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无疑把学生当成“做题的机器”,如此说来,“杜郎口式”的课堂还谈不上把“人本”落到实处。
另外,学生沿着老师编制的导学案,亦步亦趋,仍然不具备“自主”的“以我喜欢的学习方式”(还不能说方法,因为方法是具有个性)学习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自主”也不是简单的理解就是我自己学,因为,有的人倾向与形象记忆,有的人对声音记忆深刻,而有的人更喜欢边做边记忆。导学案不具备这些方法特性,所以,导学案的课堂教学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非个性化学习,所以,“自主”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
第二、 平行的几个教学内容,每组重点学习一个内容,老师为了不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每组选择一个内容深入学习(没达到研究的程度),全班对学习问题的解决做到“面面俱到”。
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纠正,只是纠正了错误步骤,学生发生错误的复杂的原因没有找到,没有深究学生本身“思维”和“认识方法”的原因,这就意味着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认知或应用是个复杂的过程,缺少“深究”的纠正是“表面化”的问题解决。
每组一个重点问题,说明有很多重点问题,或为都是重点,都是重点就是没有重点。如果各个知识点都是重难点,则意味着没有难点,没有重难点的课堂,对问题研究就会“不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没高度”。在有限的时间里,问题的全而大,每一个环节学习只能是一带而过,粗糙的落实学习、练习环节,学生没经历“解决问题的难度”,对结果“信手拈来”,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则很难形成。学生一旦形成“粗略”的习惯,对学成未来的成长不利。
一带而过,粗造的落实学练环节,缺乏对学练过程细节的“研磨”,导致歇息过程不精致,细节的精致化,恰恰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关键。导学案正缺少这一点。
第三,学习是一个过程,学习的过程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一个是运用知识的过程。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必须经历学习实践过程。运用导学案的学习过程,是沿着教师的设计思路,自学或合作学习,有过程但是忽略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经历”,其过程似乎只是为了学会“作练习题”,能在黑板上向全班展示,忽视思维训练,忽视能力和技能的形成。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是最重要的(我没有说展示不重要,展示在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心里素质方面很重要)。
第四,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和开放的,方法最关键的要素是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分析,比较,演绎,推理,归纳,概括,总结的过程,方法与问题的内容密不可分,脱离内容的方法毫无意义,一类问题可以用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解决,但是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以,方法应该上升到思维的高度,具备实践的内涵,具体到具体的内容。杜郎口的理念的方法,除了解题还是解题,缺少思维的训练,僵化而不开放。
第五,导学案强调展示,展示传递的信息是我学会了什么,引入了学习的对比和竞争,是积极有效的方法。课堂光有展示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交流和讨论,在交流中相互补充,互相纠正,互相学习,不但交流学习的内容还要交流学习的方法,这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很重要。
在交流中还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可以梳理所学的知识点,梳理思维,可以在交流中纠正学习方法存在问题,纠正理解或认识上的错误。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思维碰撞,产生疑问,才会有课堂上的生成。
我觉得自主高效课堂,应该突出重点,关注过程,重视方法,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