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1-08-21 11:35:59)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21世纪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人才,已成为我国当前的迫切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因此,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去创新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也就是说,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去开动脑筋,敢问、敢想、敢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题、插图、重点词句设计质疑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教《小壁虎借尾巴》时,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问: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借到了没有?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寻找答案。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讨论,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收效非同一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不同问题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得到尽情发挥。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可唤醒个体创造的潜能意识。

例:“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几个同学站起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不可能这样笨,提出“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有三:曹操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少;铁索连船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终于达成了一个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

“书到用时方恨少,辩论常使思路清”。教学中,教师应就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倡争辩。长此以往,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能力必然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是重大的。例如:教《滥竽充数》这一课时,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同学们畅所欲言,非常有兴趣地进行了创造的尝试。他们的回答异彩纷呈,有的说:“南郭先生逃走后,虚心拜师,刻苦求学……终于成了吹竽能手。”有的说:“南郭先生逃走后,流浪街头……”还有的说:“南郭先生回家辛勤耕作……最后获得了好收成。”直到下课铃响,同学们沉浸在丰富的想象力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素质的跨世纪的人才,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