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探究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闵小梅
当大家打开北师大版的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课本时都会发现,同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中强调了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等探究式学习过程。在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1、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式学习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比,最突出特点就是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扬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等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2、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探究式学习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其探究过程主要有自学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形式。
2.1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学习方式中要求教师根据知识难度的大小,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布置一些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看课本、查资料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并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究自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感知问题、感悟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中有探,探中有学。如新课标必修1中《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这一课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学探究。因为我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对其图像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对二次函数性质进行更近一步的探究,并通过老师的点拨得出结论。
2.2合作探究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探究主要是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体分析、讨论,甚至是争论、答辩等,经过组内成员或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究,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又如新课标必修5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第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应用到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中,但同时又有新的问题需要学生注意,如分式不等式中要求分母不为零,高次不等式中未知数前系数正负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例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3、探究式学习的实施
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的要求等等,不是课程标准本身就能解决得了的。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这也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3.1协调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探究式学习虽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所以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协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不能盲目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一切交给学生,又不能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误入“教师中心”误区。教师应当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3.2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其探究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探究者在相互合作、分享与交流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深化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3.3洞悉学生在探究中的挫折与失败
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在许多探究中,教师需要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学生的兴奋与疑惑,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遭遇挫折与失败,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领悟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改变,把握好探究式学习的实质,使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育向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