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课堂检测说开去

(2021-08-19 11:27:08)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张凤英

说到四环节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想先从这四个字的理解开始说起。所谓“课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查测试,以此来评定教学内容是否完成的一个过程,这一界定与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课堂检测应检测什么、放在何时、多长时间、以何种方式进行,才能让课堂检测真正促进我们的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却还是一个零话题。今天,我想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共勉。

由课堂检测说开去

一、课堂检测的内容:

课堂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进一步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自学课文后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设计的检测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教学重难点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既能检测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掌握、运用能力,又能检测出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内容的理解感受能力,还要检测出学生对一些特殊句式、标点符号的迁移运用能力。以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红树林》为例,检测时要涉及到“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理解,并要让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运用这些词语,这样才能达到词语教学的目标。而在作者所表达的主旨上,检测时应从文中找出重点句,从重点词的感悟上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些都是教师设计检测题所包含的内容。

二、检测的时间: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灵活掌握检测时间。首先,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不能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时间进行。因为一节课所要检测的内容是丰富的,包括读、写、感悟、练笔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总把这个环节放在一节课结束时,检测难免会仓促,或者流于形式,起不到检测的目的。鉴于这一事实,教师可以将检测渗透到其他环节中进行,如读的检测,可以参杂在预习检测环节中进行,课文理解感悟的检测可以放在交流释疑环节中进行,小练笔的检测,可以根据课堂余留时间灵活掌握等等。其次,检测也没有必要限制在固定的时间内。因为所授课文的体裁不同、类型不同,检测时间也就不同,课堂驾驭能力较强的教师,检测时间也会比较充分。比如,记叙文是小学教材中常见的文体,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检测,学生可能会得心应手,但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一些议论文、说明文等学生不知道的文体检测起来就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另外北师大教材中各单元主体课文后有1-2篇拓展阅读课文,对这种课文的检测应以什么为主,多长时间,都是非常灵活的。

三、检测方式:

既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也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的描述。因此,在检测题目的表述上,应该用“理解”、“感受”、“学习”、“认识”等体现学生行为主体的动词。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提问、书面回答、背诵、复述等,最好让学生按照题目的不同进行各种形式的回答或板演,但其核心是要让其他学生时刻准备回答问题。如讲完课本剧《负荆请罪》,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剧本,评一评人物;讲完《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以让学生当一次小导游向别人介绍这里的美景等等。总之,只要教师动动脑筋,每一课都能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检测题来。

如果说要真正实现课堂减负,那么课堂检测这一环节应该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教师在40分钟内为学生留出一少部分时间,让学生在检测中巩固练习,或者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练习作业,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减负才能真正落实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