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教育的鲜花在化学课堂上绽放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惠祥
当今世界教育正关注着两大主题,即教育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同人的发展的关系,近年来国外的许多研究者对教育目的作了新的选择,提出教育要培养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培养“知识人”将成为21世纪的教育神话。与此相对应,我国也及时做出了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为此,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了“一个突出”,“两个加强”,即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对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造性学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育所关注的已不仅仅是怎样教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怎样学才对他的发展有利,对社会的发展有利的问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我们既要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还须让他们知道“怎样学”和“向谁学”,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获得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之路是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化学自主学习是指经过老师的指导或自身积极的探究,学习主体主动、能动地跟化学学习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学会学习,并获得发展和创新源泉的学习活动。我们努力将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但要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实践化学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都体会到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是老师带着学生走,现在是老师要让学生自己走,甚至老师要跟着学生走。几年来,我们组内形成了浓郁的学习、研讨教育教学理论的气氛。大家利用教研活动和课余时间先后学习了《情感教学心理学》《教学十论》《教学改革家魏书生》《素质教育学习教材》《共振教学》《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新课程标准》等理论书籍和资料,我们边学习,边讨论,对这些理论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学习,全组老师大大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的单向性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多边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率;二变只重教法改进为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举,推进教与学的最优化结合;三变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授受式为注重思维训练的启发式,促进学生的学力提高。在课堂设计上我们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结构由原来的注重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转变为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使教学结构突出过程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体现自主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积极民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和谐民主的化学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创设这种氛围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安全需要”、“认知需要”变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力量,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达到不断获得发展的期望目标。为了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三个方面:
1、教学形式倡导学生首创和集体设计。课堂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形式的选用总是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发现真理、获得新知的体验,在活动中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发现规律、探求新知的方案或实验步骤,并进行寻求真理的实践活动,从而产生自己的感受或评价。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同时在师生共同参与“发现”真理的活动过程中,师生情感常常产生共鸣,课堂气氛达到美的和谐的境界。
2、教育过程力求“一波三折”。为了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力图使教学过程一波三折。课题的引入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沉浸于新鲜的问题情境之中;在一个问题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获得解决后,我们常常不让学生产生满足感,而是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创设出较原来层次更高,而“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的新的问题情境,并组织解决,引导学生自主攀登。
3、教学方法提倡“主动回答-探究”。在诸多的教学模式中,我们青睐多边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在师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的关系。这样的结果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高涨。此时的学生,如果有了学习体会或疑问又常常会情不自禁的要求发言或互相自发地议论。而接着对学生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将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为此,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总是积极鼓励学生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质疑。
二、归纳整理,揭示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中展开自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和谐的统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教育的最重要的环节。
1、分解重组归纳整理,培养知识加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教育,我们先是唤醒学生自主意识,使他们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获得自己汲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培养他们的知识加工能力,从而使他们主动对众多的实际问题或假设情形进行分解,选择调用贮存的知识使将其迁移、转换、重组,结成知识网络,这样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将课本上“死”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活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往往比较注重对一个个知识点的掌握,而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总体把握,因而他们的知识常常缺乏系统性。我们培养学生知识加工能力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具体化和系统化上达到统一,从而将许多具体化的知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他们自主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合适的知识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进行单元测试题的命题工作,使他们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化,然后同学间相互交换解答批阅,解答和批阅过程又使学生相互发现已有知识体系的漏洞,并促使他们主动及时修补,使之更趋完善。经常在课后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或研究性作业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有个老师在复习电解质溶液时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怎样证明HA是一种弱酸?时间两星期,期间,很多学生都进入图书馆查资料,进入实验室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一章复习到最后一节课,就是交流、汇报、评价这个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们很兴奋,交流很热烈,争先恐后汇报方案的设计原理和进行过程,内容涉及电离度、导电性、溶液稀释、中和反应、CH+和pH值、盐类水解,实际上就把这章内容来了个小结,最后汇总,归纳了十多种方案,再筛选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教材很重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业2.1第一题就是这样,请你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有关海水资源的资料,制成一个有关的专题报告,如海水淡化、海水的综合利用、海水“淘金”、海水中的核燃料等。教师把这个作业在周末布置下去,周一早上课代表交上来了,老师一看乐坏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面广量大,有海水提溴的,有海水淡化的,有关于新能源可燃冰的,更有海水奇珍锰结核的,足可以办一个有关海水资源的展览。
2、揭示规律,随机应变,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是自主学习所必需的一种思维品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抽象、概括,逻辑地位摄成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透过某些看似互不相关的现象,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或探求新知。
自主教育的实践,使我们组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每年我们都有很多公开课向市、县领导和老师展示并获得好评,市教研室施其康专家对我组的示范课的评价是“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县教育局领导也深有感慨:“这是我听到的专家对课堂教学的最高评价”。县领导在听课后的评价是“听这样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坐在这样的课堂里是一种幸福。”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化学课深深地吸引着崇中的学子,每年都有很高比例的学生选修化学就是很好的证明。
自主教育的实践,使我校学生的化学学力大大增强。由于加强课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超前自学,教师适时指导,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的学力大大超过了其学龄。如2003届的学生庄威在2002年高二时参加高三东华杯化学竞赛获得二等奖;2005届的学生张力在2004年高二时参加高三的白猫杯化学竞赛也获得二等奖。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常见的自热罐头发热原理是利用其夹层中的生石灰和水(存在于水囊中)接触反应放出热量而对罐内食品加热。2001届毕业生施陈祖同学,人称“化学迷”,认为此种罐头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罐中夹有氢氧化钙,造成回收无用,弃之污染环境的尴尬;因为反应中有水,需在罐中增加水囊,增加运费,占据了空间;水的凝固点限制了它在高纬度、寒冷地区使用。于是他通过查阅文献,设计了铁粉自热罐头。其原理是将蒸发溶液制得的FeC2O4.2H2O晶体加热制得还原铁粉,迅速封装进罐头的夹层中,需加热时用针将罐头外层刺破,铁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热,使罐头内食品升温。这一小发明解决了目前流行的自热罐头存在的三个问题,由此写成的小论文发表于《上海青少年科技报》和《北京中学生科学报》。
以上是我们实践自主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成绩说明过去,挑战在于未来。在教育改革进行到“二期课改”已经启动的今天,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全组老师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宗旨,积极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工作,使自主教育的鲜花在我们的化学课堂开得更鲜艳、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