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几点看法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隋文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教学中要使每一位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使他们爱数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必须注重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那么,教学中如何努力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中,应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分类”教学中,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两张桌子上放着文具,一张乱放着,另一张分类放,然后请两名同学比赛找出要找的文具,然后让学生说说拿得快的同学是什么原因,自然地导入新课,顺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教学中,应当让学具走进课堂。学具的操作可以使学习内容形象、直观、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在数学分类时,我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准备了分类用的很多学具,使学生在独自操作和小组合作操作中,掌握同一标准下和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中,把数学课与活动课相互补充,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分类”这节课中,学生把各种图形分开成为几类,把水果和蔬菜按照自己的不同想法分类,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分类的依据,而且知道了许多生活常识。如知道了家里衣柜与碗柜里物品摆放,也培养了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热爱生活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不仅给课堂增添了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
四、教学中,注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两方面不可偏废,要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探索热情,要不断地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分类”教学时,在学生观察出学具特点后,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学具分成两类:一种是按形状分,另一种按颜色分,学生也较愿意参与学习,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
合作交流时,要逐渐培养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在分带有水果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时,让分得比较快的小组说说本小组的分类方法,说说分得快的原因,使学生知道分工协作是成功的第一步。合作交流中,要避免形式化,避免一哄而上,要使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从别人的见解中,汲取优点,充实自己。
总之,数学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及学具,努力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