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的品德教育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尚现燕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多年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经历,让我发现自己及同事都或多或少了走入了一些误区:滥用多媒体,盲目使用小组讨论学习,情景模拟演变成表演比赛,活动教学脱离教材,等等。许多活动形式很花哨,但未必真正起到了设想中的效果。在现实中,我们如何才能让品德课更出彩?如何让品德课变成孩子的最爱?
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走进“生活大课堂”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得就会越到位、越深刻。
教学中,我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上《你们辛苦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从真实的事件中获得切身体验,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社会中去做调查:可以到自己生活的小区或村庄,调查一下在家庭生活中都需要什么,都是哪些人来给我们解决的;可以调查在自己的生活中都需要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可以调查在平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助人为乐的事。由于贴近自己的生活,学生争先恐后地去做,一个星期后他们都如期交上了自己的调查报告。
当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在班上公布时,我发现他们的注意力比上课时要高出许多,他们都在全神贯注地聆听发生在自己身边但平常并不太注意的事,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原来需要那么多人的关爱,自己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
又如在上《我当小管家》这一课时,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孩子们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都很浓厚,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和学习用品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我补充说,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品德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由此可见,走进社会、感悟生活,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品德。
从儿童出发
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巧手扮家园》一课,由于有些学生心中没有公共设施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先让学生看图知道了什么是公共设施,然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说说自己曾经使用或见过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接下来开展“公共设施给我们带来方便”、“我们能为公共设施做些什么”等活动,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学生热情参与的火花。
在《我和春风一起玩》这一课上,我从一年级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认识风、找风、感受风、制造风几个环节。在“找风”这一环节中,又从学生现在所在的教室,逐渐扩展到校园、放学路上、外出游玩时。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多样评价 多样课程
品德课程的教学评价关注儿童在参与并适应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变化;重视儿童在课程中的思考、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因此即使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的社会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具体评价过程是多样化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社会参与等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所倡导的方法有教师观察与访谈记录、问卷统计、学生作品评价、个案分析和学生成长资料袋评价等。
作为品德教师,我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在理解和感受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近几年的品德教学告诉我:上好一节品德课也许并不难,但真正发挥品德课的作用却不易。品德课使我深刻体会到: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和灿烂时,儿童的德性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流光溢彩!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南朱家庄联小)
(中国教师报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