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除了要求教师传播知识、培养技能外,特别强调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在当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
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开启教育奥秘的能力。教师应以新观念为主帅,以新能力为先锋,以新方法为武器,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导向,以传统的教育理论和讲授法为借鉴,展开教学实践。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原则,启发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要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说了算的专制现象,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形成的被动接受知识、不敢对教师提出异议的“唯师是从”的不良习惯。为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创造才能。
二、具有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
科研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中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呢?首先,应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扬长避短,不拘泥于前人,勇于创新。其次,“竖起招兵旗,自有护旗人”。教师要想麾下聚众,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唯有坚持不懈地加强文化修养,提高知识水平,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深修养感染人、教育人、征服人。其三,要把教师的教学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达到陶行知先生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境界。最后,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研究掌握各种科学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三、综合性知识结构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文化素质上存在先天不足,尤其是农村教师,他们对一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掌握不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作为教师,知识水平越高、能力越强,教学工作就会越轻松,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的敬重。因此,教师就应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
1.掌握系统性的知识
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是课程改革的中心课程,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充分显示课程的教育功能。课程改革加强了对学生进行劳技、计算机、国防等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加强自己与其他科目教师的联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不但要精通本学科内容,对相关学科知识也要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去获得一条涓涓不息的知识“长河”。
2.具有综合性能力
当代教育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现代技术已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的变革。比如:计算机、幻灯机、录像机、投影仪等在许多学校都投入使用,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传统教育方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而不是让儿童去适应教育。
3.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教师是光荣而艰巨的职业。培养人,是世界上最伟大、却又是最不容易的事情。教师既是社会的代言人,又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引路人。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教出的学生会有高尚的品德吗?要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教师自身必须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要教学生做人,教师自己必须先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教师要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常把教师比作“粉笔”“春蚕”“蜡烛”,这正是凸现教师职业的奉献性、崇高性、责任感。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树立尊重、信任、平等的新观念,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
四、有爱心、有激情、有人格
教育事业是奉献的事业,也是爱的事业,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崇敬。创新型教师应具备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用自己的爱心去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真情友情去打动学生,以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创新。
作为教师,只有充满激情,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在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应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创新。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