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开设婚恋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2021-08-01 09:22:2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祝芷卉

近些年,网络上关于婚姻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如PUA、出轨、家暴等,不断渲染男女性别对立的氛围,导致婚恋焦虑愈演愈烈,且呈年轻化趋势。基于此,不少高校开设了婚恋课程。有教师认为,网络发展是婚恋焦虑的主要诱因之一,校园婚恋焦虑是婚恋观念在社会矛盾冲击下的反映。

高校开设婚恋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比社会恋爱,校园恋爱较为纯粹。社会婚恋焦虑侵染到学生,并对其恋爱观产生深远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婚恋观与融入的新元素出现了矛盾,而网络放大了此矛盾,新元素和传统观念的博弈激发了学生的不安与焦虑。

每每有极端社会事件曝出,如南京街头仇女激情杀人案、女大学生失联后警方查明被男友杀害、杭州某女子失踪后查明被丈夫杀害、江歌案、滴滴空姐遇害案、结婚天价彩礼等,都会让群众产生恐恋恐婚的情绪。网络就像一个凸透镜,会放大每一个焦点。一些无良媒体一边倒地夸大批判,也会激化群众的情绪,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在生活中,舆论被网络婚恋焦虑控制的现象也不少见。比如之前影响甚广的公众号咪蒙,该博主专注于向女性贩卖焦虑,强化男女对立。学者克莱尔·威克斯在《精神焦虑症的自救》里指出:“症状消失不叫治愈,症状变得不再重要才叫治愈。”在女性力量觉醒的今天,我们倡导男女平等,但不能让伪平等的“女拳”分子和哗众取宠的极端分子控制舆论。还有此前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讨论,制度的初衷在于避免情绪化离婚,但是,讨论后期却演化为对婚姻不自由的一边倒抨击,最终激发了恐婚情绪。凡此种种,都会对恋爱观尚未成熟的学生产生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开设婚恋课程,有其必要性,但要明确课程目标——不在于传授恋爱经验、技巧,重在帮助学生走出网络禁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这才是缓解校园婚恋焦虑的应有之义。长此以往,社会婚恋焦虑也将有所缓解。

(作者祝芷卉,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