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反思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新的课程标准正在全国顺利实施,努力推动着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整个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提高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极为重要的手段。“批判性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在反思中不断拓宽教师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某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修养。拥有这些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素养。一般来说,师范教育生掌握得都比较扎实、全面、透彻。但也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仅靠院校中获取的知识是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建立起终身发展的学习理念。而教师专业知识的增长,往往表现为在教育活动中反复实践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即反思的过程。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本专业新的知识。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的知识层出不穷,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时刻关注新知识的动态,这样才能轻松驾驭新世纪教育教学活动。二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当今社会也是信息化的时代,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遇有非专业知识我们再不能只是兴叹“隔行如隔山”,而应是对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不断实践,通过自我的思考、消化、吸收,从而拓宽知识面。最终达到专业知识的综合化,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二、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需要具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绘制图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等,而这些技能绝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能力,它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深化、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我们自觉和不自觉的实践,经常性的思考、探索,不断的提炼、概括,促进我们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反思每一次的教学实践的环节设计是否恰当,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是否准确到位,所用的教学手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还需要做哪些改进等等,从而在反思中切实提高专业技能。
三、在反思中不断完善教师的个人修养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高低,从根本上说应取决于教师个人修养的深浅。这里的个人修养既指教师的政治思想,也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情感态度。教师的教育对象不是铁制的机器,也不是死板的木头,而是有思想、有情感且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的活生生的人。“德高为范”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教师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而教师个人修养的提高也是一个不断反复逐步完善的过程。
这种个人修养的提高,可以表现在对教育实践行为的反思,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也可以是通过自我学习过程的反思,如研究著名的学术论文、教育教学理论,或者是教师之间教学经验交流、观摩听课、专家讲学等,经过自我吸收消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从而使自己在不断的探讨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逐步完善个人修养。
四、在反思中不断增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认为教师应该既是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当今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所谓学者型的教师,除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敏感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过硬的教学研究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主动不断地创造性地反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己教育教学保持一种探索的习惯,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总结,从而形成理性地规律性地认识。这种总结和探索的内容,既可以是教学中的基本知识,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可以是教学理念等方面。首先把前瞻性的观点或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而后在不断地教学中反思,反思中教学,通过不断地修正、提炼,最终形成一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的理性思维和操作方法,而在这一不断反思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即得以大大加强。事实上,我们教育中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反思而取得的。
总之,反思是一种批判式的自我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把反思变成教师自我监控的能力,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指出“反思成为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教师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并把发展教师自我反思能力作为评价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突显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