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一名好老师的传统标准是:看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是否自然、到位、透彻,看课堂容量是否够大,知识点是否够全,信息量是否够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会做题”。在过去这样大家就认为这是一位好老师。然而,实行的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评价老师的教学,并不是指老师讲得好不好、多不多、全不全、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我们不是常常看到、听到、谈到有些教师面对学生的作业或考卷感叹:“这些问题我全讲过,并且讲过不止一遍,怎么还不会呢?”岂不知,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已远远不够了,我们一定要经常研究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学校在教师评价问题上不仅仅要“崇尚勤奋”,“注重苦干”而且更要“注重效率”、“注重协作”,坚决扼制和杜绝那些加班加点抢占时间、不重效益反而加重学生负担的错误做法,逐步确立“教学是一种引领”的观念,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铺台阶,做领路人”。老师讲过的题型学生会做,老师是合格的;老师没有讲过的题型,学生会做,老师才是优秀的。
面对新课改,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呢?要坚持做到四点:学(学习)、做(实践)、思(反思)、写(写作)。
一、学习教师即是学习者
这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1、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变;当今时代,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与技能是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砝码,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需要促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教育目标在变:教育目标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转变;3、课程在变,新课程体系在结构上更为均衡化、综合化和具有选择性,课程内容更趋向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课程功能更强调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的实施更注重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课程管理更讲求灵活性、层次性、适应性,课程评价则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过程化的特征;4、课堂在变:课堂教学也从“满堂灌”向促进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转变;5、师生关系在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面对以上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变化,单凭大学中的学历教育获取的营养很难胜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果过去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拥有一桶水”,那么现在“为了给学生一杯终身受益的水,我们人人都要努力开凿一眼深泉。作为现代的一名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的荒芜和观念的贫乏,而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业务素养,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提出为我们读书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伴侣。
要想当一名好教师,就一定要走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作学生知心人,并虚心向学生学习。相互欣赏、融洽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一定会带来教育教学的高效益;深入生活,向生活实践学习,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知识,善于从生活的各方面领悟书育人的道理,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进生活,进一步增添课堂的生活情趣。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要把学习看作是最有意义的活动。学习是我们的生活,学习是我们的工作,学习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以学习的精彩赢得生命的精彩,以学习的成功赢得事业的成功。
二、实践教师即研究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名成功的教师都很注重学习基础上的教学实践。学习是为了运用,再好的教育理论,也只有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生根开花。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喜欢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有的青年教师上课时照搬现成的教案,生硬乏味,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不高,配合意识不强,昏昏欲睡。症结在什么地方?关键是缺乏研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与激情。
没有研究,就不能提供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种无效的教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教师个性化的特色。我们要经常研究,反复研究,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善于与学生对话、讨论;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引发学生相互辩论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如果我们不想被时代所淘汰,就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超越自己、超越课堂、锐意进取,走在新课改的前列。
三、反思克服职业倦怠
当教师的时间久了,不少人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到工作的盲目,成就感的缺失和工作激情的消退,甚至有时会失去目标和追求,总想早一天退休,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从个人层面看,不能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尤其是繁琐的班主任工作,这是主要原因。个人的情趣、期望、信念和归因倾向是职业倦怠的重要成分。有的老师自我期望值过高,刻意追求完美,忽略了客观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一旦自我期望的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理想破灭,精神沮丧,萎靡不振。
如何摆脱职业倦怠?首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这样才能产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无穷的力量。其次,要以豁达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魏书生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如果你把每个人都看成魔鬼,你将天天在地狱里受煎熬;如果你把人人都看成是天使,你会天天开心地生活在天堂里”所以我们要不断修养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自我,能用发展的、理智的眼光看待学生;能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活动;能用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生活;能在日常细微的行为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新手”走向“专家”,由一般走向优秀。
四、写论文教师的收获
回顾一天的教学工作,整理纷繁复杂的教学思路,认真地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清晰地记录教学中的苦与乐。把所有的激情和爱心都融进语言文字,无论篇幅长短,质量高低,能否发表,它们都是我们笔尖绽放出的一朵朵心灵的浪花,是课堂的延续。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创造的活生生的知识、思绪、情感、理念一旦把它记录下来,就可以促进我们早日从感性走向理性,从重复走向创造,从“教书匠”走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的名师。
总之,新课改的天地是无限的,心有多宽,梦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广,事业就有多辉煌,生命就有多精彩!我们坚信,学习让我们不断进步,实践让我们享受生活,思考让我们更加聪敏,写作让我们拥有收获的快乐。让我们把“学并快乐着,做并幸福着,思并成长着,写并收获着”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争做一名新课改下的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