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赵慧萍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和动脑。我认为探究性学习的两个特征,也是我们设计和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评价一节探究式教学活动成败的依据。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在设计和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探究过程
问题的提出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实在这更早,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的问题要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际上,筛选出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同等重要。
实际上,在探究活动的始终教师都应该交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必须缩小指导切口,传授提问的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习惯把观察到的现象用问题化的方式进行陈述,例如可表述为“为什么”。又如,在教学“天平的认识”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1、天平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2、天平的主要构造有那些?3、如何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应该调节什么?4、天平是如何测出物体质量的?5、如何用天平测固体的质量?6、如何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最后,让学生总结如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总结出要从仪器的作用,仪器的结构到仪器的原理,仪器的使用等几方面来提问题。而我们教师则要做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维加工,把他演变成一个科学的问题提出“是不是”或“怎么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绝对不要挫伤学生的问题意识。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课标规定,在这一环节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对这些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实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段。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有许多验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小实验,看似简单,但学生未必能想出来,这时还要求学生独立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未免有教条主义之嫌。又或者是学生想出来却又没意识到自己实际正在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问题,这时,由教师指出学生们用的是放大法,对比法,推理的方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可谓是“画龙点睛“,今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可以提醒学生采用类似的方法。有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学生又是刚刚接触物理,比如八年级学生探究物质的熔化,学生现有的水平恐怕无法独立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实验为什么这么设计,各个实验器材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做也是非常必要的。又如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了,但学生未必能选得出合适的、有对比性的研究材料,这时我们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水、沙石、煤油等研究材料。总之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教条主义,应该因时、因地置宜。要把握住一条原则,从量上来讲,教师的指导是在逐步少的,但从质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从不曾削弱的。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往往会相对容易的收集到数据,而对我们教师有一点不要忽视,就是除了注意收集一些为我们知识教学所用的一些数据,也不要忽略另外一些数据,因为他们有可能形成一些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形成所谓的“生成性教学目标”。
比如在探究物质的熔化时,实验中发现海波的熔点是42摄氏度,为什么不是48摄氏度呢,我启发学生注意教材上的交代,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标准大气压上的问题”。接着探究液体的沸腾时,学生又发现水的沸点是93摄氏度,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100摄氏度呢,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又联想到了标准大气压的问题,我把烧杯加盖密闭,这时液体的沸点升高了。于是我们很顺利的解决了物质的熔点、沸点受到大气压的影响这个问题。我接着问用推理的方法,水的沸点有没有可能比100摄氏度还高呢?学生众说纷纭,我举了高压锅的例子,有些高压锅由于气压比较大,水的沸点高达120摄氏度。
另外,学生并不是做完实验就能直接发现其中蕴涵的科学规律的,要归纳科学规律,就要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在初中物理中,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之和,相等,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这些数学关系只要我们适当指导,学生就会找出数据之间的数学关系,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这些数据之间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种思维的启发和指导,学生才能格外又总结出v=t\s,P=S\F,p=V\m等表示物质特性的关系式。
注意事项
合作学习
在我们的初中物理中,许多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合作学习为载体的,因而,其实我们在关注这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不应该忽略新课程背后所蕴涵的生命力和他的长远实效。训练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合作技能的训练,合作方式方法,合作学习的管理,这些学生并不熟悉,然而如果忽略对合作的重视,我们的探究学习也只是为了几名学生准备的,甚至由于学生之间不合作、不善于合作而激起学生之间的矛盾,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又徒增烦恼。
然而,由于我们教师自身学习,成长环境的限制加之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支持,要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作为学习方式,更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去影响、熏陶学生又岂是一朝之功。
教学效率
教师要辨证的看待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一个教师对教学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教学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巧设障碍
在一些实验上,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人为的给学生的探究实验创造障碍,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比热容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水和砂石两种探究材料,当学生发现这两种材料的吸热能力不一样时,学生纷纷猜想是由于密度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认为密度大的物体吸热的能力强。这时,我又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学生得到了与刚才的探究实验相反的结论。此时学生们头脑中的矛盾到了最激化的时刻,求知欲也是特别的强,这时我顺理成章的引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物质除了密度这个物理特性还有比热容这个特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因为这几种物质具有不同的比热容。问题的解决由于教师的巧设障碍,使学生在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求知欲最强的时候得到了满足。因此,“巧设障碍”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总之,青少年时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能力,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黄金时间,《学记》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希望我们牢牢把握住教育的最佳时机,给学生创造更多可能的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