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习后如何通过交流释疑环节完成对新知的探究

(2021-07-10 18:32:30)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王永红

从我们学校实施“课前预习、交流释疑、巩固拓展、课堂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课前预习,可以说成绩喜人。但预习后如何通过交流释疑环节完成对新知的探究,是我们本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下面,我谈一谈,我们二年级对此的一点想法与做法。

预习后如何通过交流释疑环节完成对新知的探究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明确指出,12年级有五条目标。1、识字写字。2、阅读。3、写话。4、口语交际。5、综合性学习。针对这五条,我们这样做:

一、紧抓课前预习

由于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字,课本中的任意一篇文章,他们基本可以读下来。而且在课本的第一单元,我们又学习了部首查字法,使孩子们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以借助工具书。在这时的预习,教师必须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学有方向。如,提出以下四个自学目标:1、能够连贯流畅、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2、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3、体会课文中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4、能复述课文大意。

二、重抓交流释疑

在这一环节,我觉得可以用“诱导交流,指导归纳,引导释疑”来概括。

在自学的基础上,对一些疑难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其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座位前后左右讨论,或者由学生当主持人做小老师,同学向他质疑提问、讨论,还可以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总之形式可以多样。在“交流释疑”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同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要既当“观众”,又当“导演”。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区别于上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对学生讨论后尚不能解决的疑难进行启发讲解。不过讲解应有原则,正如叶老所说:“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教师点拨关键的词语句子,典型而精练,对新旧知识联系处巧加指点,开拓新知,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

首先,说说生字的交流。

大家都知道,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在这两年中,孩子们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要会写8001000个。识字量占了常用字的一半还多。所以,这个阶段,我们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到了二年级,我们不可能再像刚学生字时,一笔一画进行书空。最好的方法就是交流。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同桌互相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再在全班范围进行交流。比如“闯”字,有的学生这样记:“外边是门字框,里面是个马。”有的学生会编个顺口的儿歌“马儿进到门里面,祸事个个闯起来”。这时,老师适时点拨,与“闯”字形相近的还有什么字。同学们会开动脑筋,有的同学甚至会翻开字典,于是,“闪、闹、问、闻”一串字脱口而出。“门里一个人,直把身子闪”“门里一个口,想把事来问”等等。在练习组词时,孩子们开动脑筋,你一个词,他一个词,你说一句话,他造一个句。一时间,词语、造句在交流中开了花,许多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问题,在交流中,自然解决了。

再说对课文内容的交流。

本期,我们学校正在进行新教育实验,要求孩子们享受读书的乐趣。课外阅读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对于课文的收获仅仅停留在内容的了解,信息的获取,知识的收获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把收获的知识拿出来口头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使孩子们体验阅读成功的乐趣。

比如,在教学《祖国在我心间》时,“像只金鸡昂首在太平洋边”,孩子们很难理解“昂首”这个词。王静老师先引导孩子去猜“昂首”什么意思。有的孩子说是挺起胸,有的说是直起腰。在孩子实在说不出时,王老师才指出“首”就是头的意思。再次引导孩子理解“昂首”就是直起腰,挺起胸,抬起头,表示我们的祖国很伟大!再如,当学生对“辽阔的版图上那红色的星点”中,“辽阔”不理解。老师先让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比较辽阔,有的说天空,有的说海洋,有的说大地,有的说田野。教师适时点拨,辽阔就是无边无际,非常大。同时引导孩子阅读语文天地中《我们的祖国真大》,使孩子明白,在同一时间,有的地方人们在吃西瓜,有的地方人们穿皮袄由此加深对辽阔的理解,对祖国的爱。

所以,在这一环节里,老师提供论坛,学生展示才华;老师巧于点拨,学生易于领悟。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学会认真聆听,让个体活跃的思维激活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做到“阳光普照”,激励学生情动而辞发。

叶老劝导我们:“语文教师不要‘讲书’,而要诱导学生读书,扶着学生会读书。凡是学生自己努力可以解决的,决不由教师包办代替,能放手处就放手,该指导之处就指导。导中需讲,讲是为了更好地导。导得得法,讲得恰到好处,学生才会读得更积极主动,才能披文入情,兴趣盎然。”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遇到问题,很多时候,老师或大人的讲解会使孩子不知所措,而同龄人的一句话,会使他们茅塞顿开。所以通过交流释疑,学生的生字解决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也爱读书了;在交流中,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时,指导学生把自己学会的知识写下来,或者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孩子们的日记也有了写的内容。    其实,学生写日记并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不会选内容。有的孩子从早上起床写到晚上睡觉,完全是记流水帐。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交流以后,指导学生写一写刚才交流的收获,想法。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课前预习、交流释疑、巩固拓展、课堂检测”四环节,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孩子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应切切实实,用心做好每一个环节,干好这个良心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