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评价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论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了新的生长点,首次成为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有机构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建立可行、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深化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关键。本文提出这一话题,意在为推动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展开和有序进行提供可行的途径。
一、以目标制订为着眼点,明确思路、设计层次、具体规划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3)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6)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内容、深度上的差异,制定的具体目标在每个学段中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课题研究的能力目标为例,我们可划分为更具体的子目标体系。中小学各段能力目标要求对比表3—6年级7—9年级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并初步思考能够对简单问题独立观察、思考,并合乎逻辑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进行简单测量、绘图等活动,并能够进行简易作品的制作通过模型制作、材料加工等活动,掌握实验的一般方法,形成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收集信息的意义及各种方法,并进行技能训练初步尝试较熟练地收集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处理大致了解科学研究历程,感受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开展问题探究,体验研究过程,初步养成探究习惯,培养科学态度经历初步的科学研究实践尝试,体会探究的乐趣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激发创造动机和自主探究的愿望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目标不需要每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全部实现。如某位教师为实现其制定的情感目标,设计了这样一项活动:让班上每个学生带一只鸡蛋到学校,并将它完好地保存一天。然而,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学生将鸡蛋放在课桌里,下课时同学移动桌子,鸡蛋就掉在地上摔坏了;也有的同学将鸡蛋拿在手里,可在玩的时候同学们一挤,鸡蛋也坏了。一天下来,仅有少数的几个学生能将鸡蛋完整地保存。教师说:“把一个鸡蛋给你们保存一天,你们都这样辛苦。父母为了哺育我们,得花多少心血啊!”可见学生的各种品质,应该通过具体而细微的方法一点点积累。在具体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对目标定位必须要有所侧重,以体现不同学段学习内容和研究层次递进序列。
二、以过程评价为关键点,多元评价、注重激励、拓展延伸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我们应拓宽评价领域、优化评价要素、改进评价方法以提高评价效能。
1.评价的价值取向尽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是研究或探究,但其重点不在于“科学研究”而在于学习。对中小学而言,具有创新的科学研究的结论不是主要的,在过程中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才是根本目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以及如何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上,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去推动学生整体人格健康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2.评价指标的制定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其成果呈现形式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如何善于发展和发扬这些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是研究性学习评价最关键之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活动过程的要素,主要涉及行为能力或基本的发展状况,包括课题的选择状况、方案的制定状况、研究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及总结交流情况等认知性方面。第二个维度是情感性方面,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如:(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4)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根据重点,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以权重系数,来综合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3.评价方式的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PortfolioAssessment)是非常有效的办法。档案袋作为评价的工具,是由学生和教师系统地收集相关材料,检查学生的努力、进步、过程和成就,以监控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知识、技能态度的发展。[1]它记录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结果,包含了所有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果有关的信息———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每次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等系统性、持续性的记录,还可以包括自己的感想或别人的评价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评价方式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其学习质量的依据,反映出学生自我反省过程和个别差异性学习,因而有较大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还有情景测试、操作任务、演示、报告会、答辩会等方式。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激励性。必须看到,中小学生获取的成果是初步的、不完整的、幼稚的,不可能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标准,大多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个别的甚至连结果都没有。在评价中小学生时,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小学生姓“小”,初中生姓“初”。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底博农说:“要求事情在任何阶段、任何时间万无一失,也许是新思想的最大障碍”。下面这个例子是一位小学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体会:一幅名为《太阳》的想象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幅画用笔稚拙、随意,有点粗糙,也无“技巧”可言,更无任何背景。但他画了四个太阳——分别为绿、蓝、黄、红四种颜色,用笔大胆,色彩丰富。他的回答令我惊诧,四个太阳分别代表四个季节,绿太阳是春天的太阳,象征万物复苏;蓝色是冷色调,希望夏日的阳光能给人带来凉意;而黄色当然表示收获的金黄的秋天;最后他希望冬天的太阳红彤彤,照得大家暖洋洋。我除了给他的创新思维予以大大赞扬,给他的画打高分以外,又怎能苟求他画得像不像,画面是否完美呢?可以说这位教师已经把握了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质,即在评价过程中,科学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应该服从于发展性、趣味性等动机激励因素。评价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形成性的,它永远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