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以实践为取向的教研组文化(1)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教研组文化的创建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教研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那么,如何建设教研组文化,如何借助工具,促进高质量教学研究?
教研组文化的创建策略
顾燕萍
如何让制度内化为教师个体的文化?如何让教师个体文化凝聚成群体文化?如何让教师群体文化外化为学校文化,实现学校文化的转型?我们选择的载体是——教研组文化建设,以此来打造文化的共同体,促进群体教师的发展,而不是个别教师的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管理重心的真正下移。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和诊断为起点
当学校文化的管理从学校层面下移到教研组层面,无论学校还是教研组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这些新问题成为构建教研组文化的起点。
1.
2.
3.
4.
5.
以现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为依托
要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教研组文化,首先要从梳理和挖掘现有的资源入手。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大量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已经形成以下资源:
1.
2.
3.
4.
上述资源能否充分利用,转化为教研组文化创建的基础性资源,是我们要求教研组长关注的重要问题。
以发展规划的制定与修改为抓手
以往,我们有自己的学校文化发展规划,但一直没有教研组发展规划。既然要创建教研组文化,就要以教研组规划为抓手。通过反复修改研讨形成的教研组发展规划,体现了以下特点:
1.
2.
3.
4.
5.
以过程管理和制度化、日常化为核心
教研组文化的创建是一个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才使教研组文化具有了育人的功能。无论教研组长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还是教师的研究能力、人文底蕴,都是在文化形成的日常化过程中“化”进去和“提”上来的。我们通过与教研组的讨论、研究,形成了一个共识: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要能够日常化,必须先从制度设计入手。
为此,我们设计了有代表性的管理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我们确立了以“学校文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研组文化创建”作为统领全校的总课题,并且整体设计了课题研究网络图,采取了项目组管理的方式,设立了包括管理协调组和各个不同学科教研组在内的9个项目组,并确立了管理的规则。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为归宿
教研组文化创建的过程是文化育人的过程,最终目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我们要求作为教研组文化的策划者和创建者应有“生命的意识”,要针对教师的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创建活动。
各教研组在专家的帮助下,对教师队伍的基本状态、本组潜在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进行分析,制定组内教师专业发展总体规划,并鼓励教师个人对自己的专业状态进行分析,制定个人的三年专业发展规划。
以规划实施效果的反思和评价为保障
反思与评价是确保教研组在有序健康的轨道上运行的手段。我们在反思、评价中提出“三个一”策略,即每月进行一次教研组工作汇报,每学期组织一次教研组文化创建进程的答辩,每年开展一次教研组文化的考核。通过这“三个一”的策略,促使各项目组不断对自己的创建工作进行诊断、评价与调整,便于管理组提炼文化创建的成果,总体协调各项目组的创建进展。
与此同时,我们还制订了基于“规范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的教研组文化创建的考核方案,从发展规划、日常研究活动、经费使用、月报交流、论证、答辩、研究进展几个维度进行规范性考核评价,从自我诊断、教师发展状况两个维度进行发展性考核评价。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