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徐燕坤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获取知识,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当代教学理论中,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为代表的“情感教学理论”强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认为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并把学生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同个性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学态度,反映了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非“装知识的容器”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
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题紧密相关,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体现在解题的质量上而不是解题的数量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应搞题海战术,而应注重探求解题方向,运用正确的解题策略。教师在指导解题时应让学生真正经历以下思维过程:(1)从题目的条件和求解(证)的结论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用于记忆系统中的数学认知结构,确定具体的解题行动方向;(2)从多个解题方向中选取其中简捷的途径,得到最优的解法。经过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提出问题的意义:“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首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设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懂得只有自己主动地学、主动地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听不懂的、作业中不会做的、书中看不懂的内容及时向同学和老师求问;要求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提问方法,每节课提一、二个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要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要会提出不同见解。
平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取积极、热情、严谨的态度,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当学生的提问过于简单可笑时,要给以引导说明而不嘲笑讽刺;当学生的提问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时,要灵活应变而不敷衍塞责;当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提出的问题也会更有价值。
其次,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时空。
要提出问题必须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上课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创设观察的情景,使学生有机会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如:教学时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发挥学校课程的整合功能,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就要求教师以平等民主之态和学生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如教勾股定理时,我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利用格点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直角三角形的外部作正方形,最后利用方格求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做完这些后,让学生自己猜想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和结论,再利用其它同学的结果来判断自己结论的正确性,最后再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一起想办法来验证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a2+b2=c2这样的结论(学生会讨论出多种验证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并合作完成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
四、拓展例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而学以致用,则是教和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如果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应用功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例如在教“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内容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与父母的交流,每人自编一道数学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离A市正东方向28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千米的圆形森林公园,现在要修一条公路,既要便于游客乘车去森林公园旅游,又要考虑公路不能穿过这片森林,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等等,这些题目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问题意识,提高了自己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五、树立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首先,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确立争先意识。自主学习的本质目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争先意识、成功的欲望,就会陷入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惰性之中。学习目标与争先意识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目标本身就是争先意识的体现,争先意识必定要外化为一定的目标。清晰、具体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从认识自我开始,静心反思在向目标冲击过程中的得失,并不断修正计划,修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习惯、修正价值观,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竞争心理。竞争推动学习目标的不断提高,使学生获得更快的进步。
其次,自主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围绕自己喜欢的现代技术、生产、生活等某一领域的某一前沿课题进行探究,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初步形成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较强的选择能力,初步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