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教学法在中学生物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标签:
教育生物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陈月红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教学是老师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现存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欧美国家的教学重视启发学生思考,提出疑问,探求答案。中国教学之于国外,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这已成为课堂教学最大弊端。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脑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一、“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在于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生物素质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切题、切理、生动形象、饶有趣味的提问,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生物素质的发展。例如:讲授“鱼的侧线”这部分内容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知鱼眼是高度近视的,可它们生活在随处是暗礁的水中却不易触礁,为什么呢?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然地在轻松愉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的阶段—侧线的作用。同时,联系电影《泰坦尼克号》,再来一问:能不能在船体两侧装上类似鱼的侧线的装置呢?要是这样,“泰坦尼克号”就可以躲过冰山的撞击,避免发生历史性的悲剧了。以此留下悬念,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这样的设问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生物素质发展,有利于培养人才。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法,要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和每一节课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生物素质发展的目的。第一,问题要有矛盾性,即:所提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相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认知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欲望。讲植物光合作用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位荷兰学者曾做过的试验:取干土60公斤,置于直筒形木桶内,然后将2公斤的柳树嫩枝插入土中,连续五年只给树苗浇灌雨水。5年后,树苗长大了,树重60公斤,比原来增加了58公斤,而桶中的土的重量为59公斤943克,也就是说,土仅减少了57克。问:植物依靠什么增加自身的重量和体积?教师所讲述的这一有趣的试验表明:植物长大了,而土壤几乎未减少,然而,生活经验却告诉学生,植物靠吸取土壤中的养料维持生命,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形成问题情趣,激发起学生对新教材学习的迫切愿望与浓厚兴趣。第二,要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即提问题有新颖独到之处,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感。在讲授“输血与血型”内容时,提出问题“异型血相输会产生凝集反应,为什么O型血又叫万能输血者呢?从而启发学生由输血原则考虑输血的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生物素质发展。
二、“问题情境”教学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生物素质的发展。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问题情境,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无疑是很有裨益的。如:在复习“细胞的化学成分”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能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那么,统一性的另一些方面是什么呢?问题提出后,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寻找与此问题有联系的内容。学生通过思考,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联系:
(1)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可找到;
(2)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遵循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3)生物界起源于非生物界;
(4)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非生物的环境条件。
又如,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方面内容时,可通过举例,如: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求父母双方与儿子的基因型组成。这种类型的题目,在学生确定儿子基因型为aa时,可要求学生通过儿子的基因型用逆推法或假设法予以推导求出父母双方的基因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教材的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生物素质发展。
三、“问题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意识,提高学生生物素质。
生物意识主要包括人口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中学生物教师,要联系当地的环境、工业布局、经济发展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生物知识应用于实践,把生物意识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扩大了学生生物知识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生物素质和生物的创造能力。如讲环境污染时,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如:福州内河受污染;纺织厂曾建在居民区造成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废电池污染等等影响福州市民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能够有较高的生物素质,自觉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稳定的关系,不再牺牲环境获得经济效益,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能够用自身的活动维护环境和保护资源,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