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在生物教学中应用

(2021-03-28 12:43:33)
标签:

教育

生物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张行春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显然,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中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而生命科学的基础教育学科----生物教学中如何应用创新是我们每个生物教师应积极主动去探索的问题。

创新在生物教学中应用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潮流,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涌来。下面谈谈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尝试创新教育的粗浅做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营造创新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高中学生思维尚未定势,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最好时机。对于刚刚接触高中生物的学生,喜欢对一些奇妙现象寻根问底,想知道更多的生物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每堂课前我要求2----4个学生收集有关生命科学知识的最新报道,然后要求他们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内向同学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五分钟定为“创新五分钟”。我再对各种知识报道作出点评,并提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样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求知氛围,同时也为学生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新欲望。此外我本人也不定期地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创新的伟大成就,“如人类染色体碱基序列测定的新突破”,“人类的三种特别基因----冲动型基因、抑制型基因、自杀型基因”,“生物遗传方面的克隆技术----克隆绵羊多利的培育过程”……等高科技报道,并联系生物知识讲解,激发学生去努力思考探索,师生共同为创新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让学生知道,时时处处都有创新的可能,并以牛顿的“没有大胆的设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的格言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二、积极引导创新,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有了良好的创新氛围,还应有灵活而快捷的创新方法,它不仅包括教师教育方法的创新,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我时常注意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联系学生的实际,制定确实可行的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如在讲解“遗传和变异”时,让学生先思考“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和“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谚语成因,然后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和父母的异同,究竟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再结合书本知识进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子女像父母。在讲解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化学知识来证明光照下叶片合成的产物是萄葡糖还是淀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操作步骤,然后集体确定最佳方案,并演示实验。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和“3+X”高考改革的需要,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到每堂课的教和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备好每一节课中的创新教育切入点,针对每个点制定如何去引导学生实施创新的方法。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思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图书馆蕴含知识丰富的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创新.然后教师将教与学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好创新教育的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此阶段需要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作后盾。发挥教师课堂上的导学作用,为学生开辟创新的殿堂,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潜能并大胆创新。正如“人类的大脑就象一个沉睡的巨人”所言,只要开发好学生的潜能,创新的火花将会不断闪烁,从而极大调动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在实施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兴趣爱好是发展创造才能的基础。如我在讲“显性、隐性性状”时,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眼皮的单和双,耳垂的有和无,然后观察自己父母的眼皮与耳垂并和自己作比较,找异同。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知识,并问学生能否发现其它类别的显隐性关系?以此激励学生思考创新。

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创新就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尽信书也不能尽信师,更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要大胆提出新的看法、新的观点。如在教学中有学生问我:“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吗?”我将这两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正确答案,肯定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若教师思想不开放的话,很可能打击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要鼓励学生创新,就要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才能更好的发现教和学的创新点滴。

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文科生与理科生不同,男生与女生不同,班风不同的学生学风也就不同。因此,实施创新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可千篇一律。教师应灵活多变,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个性的学生各取所发展,方能有所创新突破。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创新的同时,培养动手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务实求知的良好习惯,由创新的感性认识转化到真实的理性认知。如在讲“顶端优势”时,我让学生先掌握果树,棉花打顶可以提高产量,然后提问:“水杉树、松树打顶会获得高大树木吗?”学生会借助实践和观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转化,从而寻得真知。

3、总结归纳阶段:我将每节课的创新教学点滴写成小结形式,注意创新知识的不断汇集,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教育方式;学生将创新点滴进行归纳总结排列成序,每月进行评比,评出最多最好的给予奖励,然后将每学期的“创新点滴”编辑成册进行推广,推动创新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立足双基发展智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的“金钥匙”,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在当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强化双基,发展智力,归根结底取决于“思维能力”。而创新教育则应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核心是创造性想象力,这一核心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立足双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一个白痴不可能有伟大而有成就的创新,”没有扎实的基础,创新之说尤如“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坚实的双基知识,方能形成创新能力的“高楼大厦”。

2、诱发创新动机,激发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没有动机的思维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而创新必须有强烈的动机,才能驱使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如在讲解“食物链”时,引用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导学生产生联想,画出食物链。但动机的诱发我认为最易在引言和小结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想象,打开创新思维之门。如在讲解“种间和种内关系”时,采用食物链连线方式,给出几个名词,要求学生发挥创新想象能力,进行连线。通过连线,找出各种物种间关系以及种内关系,并对学生找出的新奇的种间关系进行集体讨论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和收敛的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想向能力。

3、质疑问难,捕捉创新思维的灵感,大胆创新。培养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主要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质疑问难,捕捉创新思维的灵感,所谓“灵感”就是不经进过严密的逻辑分析而突然作出新判断,产生新观念的一种思路。如知识理论的各种“假说”“遗传三大基本规律”“生长素的发现实验”都是先假说,再论证,最终得出创造性突破,平时我们所说的“鬼点子”“怪问题”都有可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时,让学生想象“没有分解者的世界”情景如何?在讲解“生物与环境”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如何改善周围环境,并要求学生对各种设计相互进行质疑问难,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俗语道:“亦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质疑问难,在创新教育中显得尤为的重要。

4、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创造性意识。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从动手实践中可以发现新的操作,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如做“组织切片”时,用两块玻片夹住切比单纯用手夹切片操作更有效更简单。因此,动手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二十一世纪初将是生物创新教育驶向快车道的刻不容缓时刻。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生物教育工作者,为着民族的进步、民族的振兴、民族的腾飞而勇于创新,为生命科学走向新世纪的辉煌而努力奋斗,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