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

(2021-03-26 21:15:56)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王小雄

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带着这一问题,我除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外,还虚心地多方听取了各位同行的课改优质课及经验汇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

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新课程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学会数学。根据教学实践和学习所得,我把数学活动的内容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动手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已的动作。”在数学教学法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对知识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我在教一年级学生“认图形”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认一认——摸一摸——描一描——摆一摆——数一数”,旨在于让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感知物体的各个面是什么图形,清楚地认识到图形是从物体中抽取出来的,体会到“体”和“面”的关系。动手“摸一摸”,设计了让学生蒙着眼睛在众多的物体中摸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面;“描一描”是在方格纸上描出正方形、长方形来,“做一做”则是让学生动手用小木棒摆图形,并试一试,能否摆出圆来,思考“为什么摆不出圆?”“数一数”,动手分类图形并统计下来。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们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参与活动,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从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发现了图形的特点,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之间的异同。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

二、实验探求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讲解、演示教学虽然起到直观形象的教学作用,但远没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亲历过程体会得深掌握得牢。如果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寻找答案、进行验证,结果会怎么样呢?我听过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教者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一实验一理解一发理一验证”,首先,教师提问:“45+30=75是怎么计算来的?”接着让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利用桌上的小棒、计算器等学具来计算,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一种得数及四种方法。方法1:从45开始,十个十个地往后数45556575;方法2:用小棒先摆4捆带五根,再摆三捆,把四捆和三捆放在一起,共是7捆带五根;方法3:用计算器拨一拨,先在十位拨4颗珠子,在个位上拨5颗珠子,十位上拨3颗珠子。方法4:先算40+30=70,再算70+5=75。整堂课教师虽然三言两语,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这堂课给学生的不仅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多样化,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给予学生拓展思维的机会和空间,更深入地说这种活动方法在具有显性作用的同时又有隐性作用,除了诱发学生创造潜能之外,还成为了推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三、游戏表演

生活中游戏的方式层出不穷,把游戏引入数学学习,让学生“玩中学”“乐中学”,表演是一种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某一角色的表演来的深体验,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感受科学的思想方法,释放心理潜能,从而获得发展。如我教“认识人民币”,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及人民币“元、角、分”的使用。其中“元、角”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使用最多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商店”的游戏,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店主”进行交易,使学生们从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认识到了“元、角、分”及其使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生活多么重要。这种方法,以思促动,以动启思,入情入境,让学生从玩中轻松地领悟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四、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因此,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应该呈现出内容的丰富多彩,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如果不这样,学生将学得无趣,学无所获,将成为“容器”。我曾见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位教师教学法9加几时,拿起桌子上的小木棒先数9根,再数4根,合起来是13根,然后让学生再演示一遍,最后做相应的练习,教同样内容的,另一位教师则先示饮料图,让学生观图后问:“图有多少盒饮料”,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结果学生说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再让学生用小棒自己摆一摆。得到

然后说一说怎样计算,再示9+6,最后问学生对9+几的问题有什么想法。

除以上方式外,“趣味数学”——制作有趣数学卡片,采用“凑十”法妙方等;数学竞赛、填数竞赛、列式竞赛、接和竞赛,“数学故事”等的活动方式都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推动思维波澜,体验成功乐趣。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但我们应该知道,数学课程相对于语文及其它课程而言内容选择比较规范,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

活动要富于童趣。创设情境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才能启动趣源,提高学生的兴趣水平。

(二)拓展性

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出发,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起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之目的。

(三)启思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计的方法不但要生动有趣,而且要富于思考

性。

(四)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

会。

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

对此,教师应给予尊重和鼓励。要抓住学生的种种“闪光点”,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活动中让孩子们学习数学,会唤起学生遐想,促进学生创造,激发学生

探索,体会学习之乐趣,树立学好数学信心,让他们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而非“观察者”、“验证者”和“模仿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