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试教体会

标签:
教育生物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贾晓梅
新课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和以往大不一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当观众,而是要自主地学习,在探究中学习,老师的角色也在转变,不再是以往的导演兼主演了,而是要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态度要和蔼、知识功底要广博、深厚。在课堂上老师要相信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教师又要让课堂有凝聚力,把握好问题“放”与“收”的尺度,使课堂有凝聚力,课堂气氛活跃而不“乱”,分组讨论进行而不“散”。课堂上我们一定不要只为了形式上的讨论而进行讨论,讨论内容要有实质,让学生来讨论自己迫切想了解的知识,这样同学们才愿意讨论,才有兴趣。另外,还要引导同学们学会围绕课题进行提问,如果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加以设计,让问题更加贴近生活,不再枯燥,效果就更加理想了。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而且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这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在观察、倾听、交往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赞赏学生的闪光点,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在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
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
1、教学中应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基础学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基础学力是生物课改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素养。生物学科的基础学力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例如针对“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出绿色、无公害的蔬菜,让学生回家后都积极动手、动脑,让全家人惊喜的同时,自己也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2.教学中应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我们非常重视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例如关于“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可以先让学生上网查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并将其下载,整理归类,根据查到的内容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将研究课题相同的同学归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小组的观点及依据,全班交流。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大量信息的同时心灵也受到极大地震动。可确立的研究课题有:臭氧层空洞的发生与影响;垃圾的处理、回收与利用;能量与环境问题;酸雨的形成;汽车和环境的变化;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森林的保护;温室效应发生的历史及危害等。培养学生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使他们从小就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
3.教学中应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因而生物学科的教学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现成答案,大胆求异,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学生的大脑被充分调动起来,因而学生思维活跃,不但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开放性思维。
4.教学中应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与生物课改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其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先将问题进行分类,确定观察、探究的顺序,讨论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再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5.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生物课改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学在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如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整个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探究的方式等等。要注意的是我们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生物课改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
总之,教师既不能搞"填鸭式教学",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不应是“知识灌输”或“知识移植”的过程,而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