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育繁星点点
教育繁星点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1,263
  • 关注人气: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露出笑脸

(2021-02-14 22:24:24)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杨国庆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名言的重新解读

在新课程引领下,我们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重心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由地让我们把眼光看得更深更远:由原本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过程很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对学习过程愉悦的体验,树立起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一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内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体验学习”已成为时下课改中最为激动人心、最时尚的乐章。

那么传承至今的教育名言是否还能经受时代的挑战,继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在观察课改背景下的新课堂教学中,我们对一些教育名言进行了剖析、反思、讨论。现举一二阐述之。

之一:“不要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而是让教育来适应孩子”。----夸美纽斯

顶气球比赛

一声哨响,8名学生开始在无规则的情境中参加顶气球的比赛,裁判(教师)随意判定双方胜负,教室里像煮开了一锅粥,同学们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冲突,普遍反映比赛不公平,裁判不公正。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对这场比赛的看法,并分析造成比赛无法正常开展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共同讨论制定了游戏规则,达成一致的意见。比赛重新开始,紧张而有序,结果胜者激动,输者服气。教师又组织大家进行第二次讨论,谈对第二次比赛的感想,学生在这样两个鲜明对比的情景中,深切体验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自主产生了制定规则、完善规则、遵循规则的认识。

在我们的脑海中常常会浮现某些老师苦口婆心说教的情景,那些“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的话语不断地在学生耳边萦绕,可是这样的“教东西”的教育又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是遥遥不可触及的。所以,学生还是以前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的效果是我们可以想见的。

“不要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而是让教育来适应孩子”。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促使学生产生自主认知的愿望,就能使学习活动最为有效。实施体验学习主要通过情境的创设,从而影响学生的内外诱因刺激,使学生自主融入学习活动,并内化积极的学习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途径。在“设置适应孩子的教育情境”时的几个要点是:(1)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合适地进行体验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模仿的,但必须有足够的生成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感兴趣;(2)注意消除环境中的不相关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体验和探索上;(3)当学生有了较充分的体验之后,要及时地引导他们把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

之二:“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伽利略

马蜂风波

今天又是一节新课。每次新课前,我都化了大量的时间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次我也不例外,我自信今天又是一节精彩的好课。

师生问好完毕,我就发现大家的目光被教室上空的一个小型飞行物所吸引。定睛一看,噢,是一只可怕的马蜂。马蜂飞到哪边,哪边的同学便屏住呼吸。大家虽然目光游离,但身子个个巍然不动,显然是慑于我平时的威严。我想我可以按预定的目标教学了,但我能抑制自己和他们的心不被马蜂所牵引吗:马蜂将何去何从?会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这些都是我们所牵挂与好奇的。

“任何事件都是学习的契机”。我当机立断,这一节课就作为语文活动课。“处置马蜂----想象议论马蜂事件----指导习作”,一个新的课堂结构在我脑中迅及定型。于是课后,一篇篇充满灵气的即兴随笔摆在了我的案头,现摘一片断:

“……这只马蜂在教室领空盘旋着,每一分每一秒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威胁。我猜想着:要是马蜂选择自杀性爆炸,向我投下一颗人体炸弹怎么办?

正想着,马蜂却落在了窗上,悠悠地扇起了翅膀,摆出了一幅“看你们拿我怎么办”的姿态。面对这么一个自鸣得意的家伙,姚老师发话了:放它一条生路,赶它走吧。可是马蜂不识好歹,就是赖着不动。无奈,我们对马蜂作出了一审判决。判决如下:

马蜂因扰乱课堂纪律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不得上诉!……”

凡是学校教育,都有规定的教与学的任务,而且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教与学都是紧张的,一个学期有一个学期的任务,一个星期也有一个星期的任务,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的任务,任务与任务,知识与知识,能力与能力,它们之间又环环相扣,前后相联,前面的是后面的基础,前面的任务没有完成,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前面需要形成的能力没有形成,就绝对影响后面的教与学,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可语文的学问究竟有多深?又有哪一所学校能够提供学生要求学习的所有知识?“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在我们看来,学校仅仅是一个学习的环境,是整合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发现东西、体验生命成长的一个环境。至于教育资源,我们都知道,它来自于生活,显性或隐性地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系统化的教材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书本以外的潜在的教育资源更不应忽视。教育资源应该是一个广阔而开放的天地,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极需要灵活的教育机智。摆脱了条条框框训练目标的束缚,才还了教育以庐山真面目,这样的教育才更富有创造性,才能让学生体验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尽情创造的舒适感,感受生命的成长与丰富。只有自由地体验才是最有人性的,才意味着人的解放。

要实现“自由体验”

需要在操作上注意:1、宽泛的时空。要打破时空界限,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地体验,强调书本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碰撞;2、不拘一格的形式。体验活动天宽地广,要积极创造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用“自如”的方法尽情去展现、去重组、去想象、去创造,达到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目的;3、生成发展的评价观。要摆脱传统知识结构的束缚,区别于传统的单纯检验学生的知识质量为主的评价制度与方法,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侧重体现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学生依据教学评价来对自我进行调整,不断完善体验方法,引向新的学习。

之三:“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席勒

我们来闯关

课外阅读指导课《走进童话》:

师:昨天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童话,你们是不是都会看了?让我们来一个闯关比赛吧!

课件出示题目:

第一关:快快记住我。要求学生快速写出三篇童话里的小动物的名字。(生快速记录。)

师:谁记得最多?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1:我看书时一边看一边记里面的内容。

2:我喜欢把书看好几遍。

3:我看完了书,会想一想里面有些什么。

……

师:原来窍门在这里呀,这些都是看书的好方法,小朋友要向他们学习。

第二关:猜猜我是谁。(学生根据出示的词语联想童话的题目。)

第三关:找找好朋友。(学生为小动物找一找它们做的事情。)

第四关:我来评评你。(学生随意选择一个动物评价一下。)

师:小朋友真有本事,你们记住了那么多东西。记住了题目,记住了人物,记住了事情,还会对故事里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些看书的方法真好。

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以“闯关”的游戏活动把学生对童话的兴趣牢牢抓住。激动人心的音乐,活泼鲜明的画面,学生投入其中,在童话里遨游。

“快快记住我”时,气氛相当紧张,学生的思维在已看过的童话里不停地盘旋,记忆。当冠军介绍经验时,他们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这一关让学生对看童话的方法有所了解:好的童话可以多看几遍,看书时可以一边看一边思考。后面的几关,一关比一关深入。教师通过不同的竞赛题,让学生在闯关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看童话应该记住人物、事件、细节,还要有自己的想法,会评价人物。这一设计,使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看童话的方法,产生共鸣。

席勒告诉我们:“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人在游戏时,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大脑又处于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玩中学,乐中学,学的东西就特别容易接受。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1、游戏是体验的载体。作为游戏的教育不是纯粹为游戏而游戏,它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2、游戏的主体是学生。游戏的教育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的发展,主动意味着在学习中他们可以自己做主:与老师或同学一起制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步骤、拟订游戏规则、监督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3、游戏的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可以做中学,玩中学,利用学生的天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巧妙设计,科学指导,“投其所好”,从游戏玩乐中,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看到自己能力、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有人说,“一桩严肃的事情往往包含游戏的因素。”教育,不一定要办得那么严肃。换种眼光看教育,教育中多一点玩乐,多一点游戏,教育啊,你啊,就是一幅和蔼可亲的面容了。

“课改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一种精神”。在实践、观察、反思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了昔日的名言在今天课改中的价值。我们想只要有了适合体验的情境,再在教学中能为学生设计体验性学习的环节,或体验感知,或体验思维,或体验积累,或体验情感,或体验创新,或体验成功,那么学生就一定会在课堂里露出灿烂的笑脸!这才是课改的根本宗旨。

“如果我们不是只为教学而教学,还能为了生命而让学生乐于体验,那么,笑容便绽放在学生的脸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