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另一种声音
(2021-02-14 22:12:57)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新课程改革效果究竟如何?记者就此在网络中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有来自教育部门的官员、教研员、任课老师及大学教授,其中最多的是家长。追踪了一段时间,发现民间隐藏着另一种声音:担心新课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网络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老师和家长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质疑:“新课程改革未来会怎么样,现在很难说。”很多基层老师普遍感到:“我去很多地方听课,发现新课程改革后许多老师关注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学习质量,而是学习形式。”眼下新课程引起的争议越来越多,有良知的人对新课程认识应保持清醒。
在接受记者的提问时,东北师大一位资深教授说了两句话:一是“不要把新课标当作圣经,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二是“不要在改革中把好的东西丢失了。”这样的声音在记者脑海里印象尤为深刻。
课堂为何失控了?
一堂课改后的语文课,老师竟然花了一堂课的时间向学生讲解作者。许多老师和家长担心:这样课是活了,但基础知识落实不了,而知识点是中考和高考必然要考的内容。现在大家存在的普遍担忧是,越放开,实验得越深入,学生可能以后会考得越糟糕。笔者在调查中,绝大部分老师反映实行课改后课时不够用。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比以前多了,课堂很活跃,但容易失控,时间浪费多了。
有人认为新课改容易导致形式主义。许多深入到课堂听课的专业人士和家长发现,“学生自主学习”往往等于变相的“放任自流”,有的学生用一种很笨的方法“自主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获不大。有的家长认为:自主学习应是一种理性的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学习”。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在许多时候也演变成了无效的讨论。专业人士认为,合作的目的是“1+1>2”,如果我个人学习其效率比一起学习还高,为何还要和你合作?
北京市某区一位资深的教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改革,恰恰把我国教学传统中最好的东西“抓好基础,当堂巩固”忽视了。
负担转嫁给了谁?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是个相当愉快、自信的孩子,但她现在才上一年级就有挫折感,对上学兴趣也不大。”上海一位严姓家长这样向记者抱怨,“我们以前没教她认字,就是想让她愉快自由地成长,现在一下子要认这么多字,压力很大。我每天晚上和双休日都陪着她学拼音、认字,比加班还忙。”
小学语文专家认为,虽然新课程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但事实上并没有降低难度。新教材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一册,要求认字400个,写100字,比起原来省编教材认写163个字的要求有增无减。特别是新教材在生字第二次出现的时候,不再加注拼音了,根本无法达到巩固的效果,学生掌握生字相当困难。从目前小学一年级老师和家长反馈上来的意见来看,一年级的识字量太大,“回生率”很高。
由于新课程在一年级集中了那么大的认字量,而新课程同时又强调学习的生活化,主张家长利用生活资源来教孩子学习语文,由此更多地把学习负担转嫁到了家长身上,许多开放性的作业需要家长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帮助完成。而孩子除了上学,还要投入很大精力去“认字”,家长也认为没有必要,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还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一入小学,即面临在短时间内口算大量数学题的要求,这对没有珠心算基础的孩子来说相当困难,逼着家长提早让孩子去学珠心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官员认为,但凡一种教育改革,如果把落实目标放在课外,寄予家庭,多半不会成功。
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难度大,进度快,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很高。据了解,目前小学一年级平均约有四分之一的孩子需要老师加班加点开小灶。对一名就读五年级的学生,记者检测其一些单词的拼写、认读,孩子却大多无法拼写、认读。他告诉记者,班里约五分之二的孩子出现了拼读困难,这些孩子随众的时候会念,单独就不会念,每一课都没有真正消化。而孩子之间对英语认知的差异,又不得不促使家长更加推崇让孩子“早点起跑”,不让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
一位姓苏的女士则对记者说:“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快一个学期下来,总的感觉是数学课的内容比较简单,语文课的识字量较大。”“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个教学的理念很好,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大量的阅读是提高文学修养最好的方法,但对家长的压力就重一点。“上学前我没有给孩子识字,现在就有点压力。所以,我劝有孩子在读大班的家长,有空多让孩子识字,对明年上小学很有帮助。”
对新课改宣传的理念,家长们普遍表示赞同。在接受了十多年填鸭式教育之后,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更为开放的教育。但是如果摒弃在课堂上的最基础知识的教育,单纯地追求开放和个性化,把基础教育的重任落到了家长和孩子的课外时间,这不应该是改革的初衷。
教材衔接严密吗?
“我现在除了教好本专业,还打杂当其他学科的二传手。”杭州某所初中的一位物理老师这样告诉笔者。由于新课程各学科教材衔接上存在问题,导致时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门学科的某个知识点需要其他学科的某个知识点为支撑的,但后者却还未教到,于是前者的老师只好充当二传手,提前给学生吃点小菜。
一些专业教师指出:新课程对学科的综合要求很高,但在综合过程中,许多知识点在衔接上有疏漏。特别是初中,学科的知识点多,一门学科往往是以另一门学科为支撑的,因此一旦发生链接上的“脱链”,非常容易给老师造成“被动”。
如科学课程中的“密度”,原来初三教,现在提前到初一刚开学就教,但密度教学中涉及到立体单位指数的换算,数学还没来得及上,因此科学老师不得不自己充当数学老师的角色。
还有原来物理初二上力学,初三上光学;现在初一就接触到光学,但光学教学中需要的数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却一直要到初三才上。除了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还要为其他学科捡漏补缺,这是各科老师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一位科学老师认为,现在的科学实行一种“初一先教,今后再分年段教”的模式,实际上是忽视了遗忘规律。初一蜻蜓点水般地学了一点,实在是教了也白教。
而老的人教版的物理化学生物是单独成系统的一门课,当时看到新教材的时候他们就认识到科学课程只是把三门系统的课程拆零混合后的东西。
后来推广时发现,最滑稽的是学校发新课本,老师要求学生去借老的课本,就连家教时都用老课本。
推行条件成熟吗?
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五六十人一个班甚至高达七八十人的教室里,老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吗?
在采访中,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新课程的用意是好的,希望留给老师、学生更多的空间,但事实上,新课程更适宜的土壤是小班化的教育环境。在目前普遍是一个班五六十人的大环境下,新课程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很难实践,而且客观上也做不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适宜环境同样是小班,在大班里老师的管理很难跟得上。课堂一旦放开,真正的知识点都无法落实。反而导致新的“两级分化”现象产生:强的学生更强,基础弱的则更弱。“千万不要出现被新课程耽误的一代孩子啊!”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如此忧虑地说。
实行新课程的最大障碍可能还是在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势在必改,但评价体制怎么改?据说,目前中国教育界的高层考虑是:在保留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增加素质评价和面试的内容,选拔考试和学校推荐相结合。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后者在中国目前的现实背景中很难操控。如果少数几个人的主观行为可以决定多数学生升学的命运,那谁来监控这些行为的公平公正性呢?这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毕竟过去统一的升学考试,已是相对成熟的一种评价形式,无论谁在这种评价方式前还算是平等的。一旦客观评价方式变为更主观的评价方式,谁也不敢对这种变更盲目乐观。“西方的某些理念在中国的土壤中一旦‘变味’,后果可能会更严重。”有人这样预言。
中国教育界一位著名的研究者曾这样讲过: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一定要避免重走美国20世纪60年代教改的老路。当年美国教改,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果出现了学生“双基”严重不牢固、没有形成学科体系的问题;由于给了学生太多自主权,老师主导地位严重削弱,出现了学习上的新“放任主义”。10年后,这一教改基本上停顿下来。事实上,现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如原来他们大多不实行联考,现在也实行了。所以我们的新课程最需要把握的一点是,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