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需要新备课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仓定志
在新课程发展的背景下,那种传统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该打破了。课堂教学最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状态,最应落实到位的教学目标是儿童精神的全面和谐成长。任何预设的教学过程,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都应淡化,那种抄参考教案的备课方式可以休矣,那种以应付检查为目标的备课也该画上句号了。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全新备课方法,理应在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学习需要动态生成。
一、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
一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如何较好地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在以往备课过程中一直是一个比较受重视的环节,其着力点重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熟练上。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这节课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还应思考这样的学习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对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有什么功能。教师要明确树立知识学习的目标,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不符时,老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建构模型,为孩子的学习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想起孩子在求知过程中的需要,想到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给儿童的精神以积极的鼓励。
只有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们的心中都想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想着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而且也只有在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自然状态下,我们的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鲜活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以“理解与尊重”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孩子们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在课堂上展现其天真而颇具创造力的一面。他们用一颗童心感受这个世界,以孩子的眼光看一个充满疑问的生活空间,用他们脆弱但不失真诚的情感在努力地发现与探索现实世界的美好。孩子们对学习的理解富有更多的童趣与理想的色彩,他们的头脑中有许多成年人所无法想像出来的东西,孩子们看问题的视角往往与教师预设的学习思路有很大的出入。在我们大人的眼里,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么的幼稚,但是在孩子们看来却可能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课前所设计的教案,无论多么全面完美,也往往难以全面体现课堂的鲜活和生动。因此,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有意识的扬弃“五环节教学模式”,尊重儿童的“学习活动流程图”,遵循“理解与尊重儿童”这一基本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多维度备课,进而组织好每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具体要点如下:
首先,应肯定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发现。儿童的发现,即使有错误的,我们也应充分理解孩子,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错当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应充分的重视儿童的发现过程----即儿童生命生动发展的过程,生命智慧形成的过程。如果说,在备课中,我们应考虑学生学习的预案,那么这个预案的第一项要求应当是善待与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发现甚至错误。
其次,要学会欣赏孩子,要充分地保护孩子的想像力,给孩子们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也只有这样,孩子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会让他们绽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热情。
传统的备课有碍于新课程的深入与发展,既不能促进儿童生动活泼地发展,又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新课程的发展,理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备课方式。而这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备课方式,伴随着新课程实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正展现出其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