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农村课改的特色之路
(2021-02-10 22:02:44)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聂志明
在新课改进程中,许多农村学校在经历了前段仿效先进实验区课改模式,移植、拷贝各种课改范例而陷于无所适从的困境后,通过反思自己的课堂悟出:农村课改既不能与城市雷同,也不能“穿着新鞋走老路”,只能依据农村实际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农村课改资源。乡、村学校负债已成为制约课改的一大瓶颈。当前,农村学校要抓住调整学校布局的机遇,将被撤学校的课桌椅、办公用品、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集中起来重新调配,并将撤并学校的校舍、场地进行拍卖,作为解决课改资金短缺的途径之一。
着眼“农”字增减课程。新课程具有普适性,但无力顾及城乡各地区学校的差异性。作为农村教师应着眼“农”字,敢于对实验中的新教材动“手术”,即结合本土“三农”需要,自主增补农业科普读物与春插抛秧、农机修理、果树嫁接、植树环保等时令性较强的农技课程,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突出农村特色。
依托农校科技优势,构建“一校两制”模式。从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部分贫困生家庭经济现状分析,农村初中生不可能都读上普高、职高,有3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业。鉴于上述情况,农村初中完全可以将初三学生分流,构建“一校两制”模式。即将70%准备升学的学生留在初三年级学习,剩余愿意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进入“三加一”职业技术岗培训班,这些学生学制延长一年,在继续完成义务教育课程后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在办学形式上,学校一方面可与乡镇农校联合办学,请农校的技师为学生授课,利用农校科技优势和雄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农机、畜牧、药材栽培、果木种植、家禽养殖等实践场所。另一方面,学校可聘任“双师型”教师,利用勤工俭学基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此双管齐下,让升不了学的学生凭着实用技术,走出校门后即可进城务工,又可在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
紧贴农村课改实际,建立全新配套制度。新课改启动后,农村教师新理念的树立,角色行为的转变,创新学习模式的构建等,最终的落实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来保障。在建立新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时,务必要紧贴农村师生实际,符合农村教育规律。例如,市、县教育局在评价学校时,对乡村学校的升学率要淡化,重点测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合格率,以形成“少考试、多读书,少说教、多实践,少花钱、多办事”的良性循环。各学校在建立新的常规管理过程中应立足本土、凸显特色。例如在控辍保学方面,要充分估计教师家访、村访所存在的大量隐性工作量;在作息时间安排上,要考虑到撤校并班后远道学生上学难的实际;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在考核教师时,要注重结合考察教师“服务三农”的理念与工作态度;在考评学生时,不但要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评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实践能力……制订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以保证农村课改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