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改革前的高中语文教学

(2021-02-05 19:26:17)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秦训刚

我国自上而下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过了三年的实验,今年秋季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高中新课程实验即将开始。这次课程改革从发生过程来看,语文首当其冲。尽管语文教育改革一刻也没有停止,但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利于满足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高度看,语文教育远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和负效应,因为它的母语身份,即使业外人员,也能列举它的许多条。 1997 年,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热烈而尖锐的批评时,有这样激烈的言辞,说, “ 语文教学不把学生弄成笨蛋,决不罢休 ” 。应该说,这类话语只是表达了业外人士对于语文基础教育现状的反感情绪,要陈述中学语文教育的弊端更需要冷静的考察。

以高中语文教育而论,我们仍然是应试模式的功利性教育,严重忽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培养,这是问题的症结。巴金说 “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 要人变得更好 ” 是文学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目的。

从这样的愿望或者说教育理念出发,反思既往,平心而论,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问题。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我们会有比较一致的切身体会。

第一,从语文教育理念上看,把语文仅仅看作一种工具,片面强调实用功能,严重忽视或者曲解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没有提到,在课堂教学层面更没有得到实施。我们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这种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思维要素,而较忽视意志、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没有进入语文教育的话语系统。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先生曾批评我们的语文教学说: “ 中学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

第二,基于工具性课程理念,语文学科过于看重课程的实用功能和显性、刚性、近期目标,忽视语文课程文化熏陶感染作用和隐性长远的综合目标。我们回顾一下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教学大纲就十分清楚。那时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教学目标分解为 48 个能力点, 19 个知识点,高中大纲也分年级列知识能力训练点,成为初中学习目标的升级版本。目标内容,大体包括在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的基本常识之中,能力训练就是这些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这些目标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可操作。加上考试评价的客观性价值追求,语文教学中的技术理性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表现突出。语法、修辞等知识的教学内容加重,文本阅读停留在文体辨认、结构分析、内容判断、写法认定层面;丰富多彩的阅读文本,变成语文知识的注脚和能力训练的材料。作文教学则进行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等写作 “ 技术 ” 的练习。这样,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语文教学流于肤浅和平庸。

那么,这种工具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学到了些什么呢?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编制前,课程专家有一个基本评估:受语文高考模式的影响,学生该学的东西没有学好或者根本没有学,不一定要学的东西,反倒可能掌握得十分娴熟。掌握了一时(应考)有用的东西,却失去了一辈子有用的东西。关于这一点,《诗刊》杂志社的邹静之先生曾谈到一个现象,他说,我接触过一些大学生,他们不看巴尔扎克,也不看冯梦龙,他们不看金斯堡,也不看白居易。在中学没有养成这样的兴趣追求。邹先生谈到女儿做作业的情景时痛心地说: “ 有时,我路过她的房间,她的影子借灯光投在天花板上,那影子没有什么光彩。我从没有借这个影子想象出过什么杰出的人物来,没有爱因斯坦,也没有惠特曼。我的感觉是一个作坊里的小工在干她最厌烦的活。 ” 就是说,这样的教育出不了科学家,出不了诗人。想想我们的人才成长实际,难道不是事实吗?

第三,在对语文教育 “ 科学化 ” 追求中,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法则移植到语文学科中来,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旨在寻求普遍性,愈是撇开特殊性、个别性,就愈有理论高度,而语文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以丰富独特的形式承载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特殊性、个别性是其基本特征,它的价值隐含在个体本身。从教学层面看,语文教育要认真研究每一个 “ 这一个 ” 。可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我们热心于寻找带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那个 “ 招儿 ” ,企图以不变应万变。殊不知,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决定于对无数个个别问题的把握水平。从文本解读和学习评价的角度来说,语文课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就带有很多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尤其是文学作品,大至课文主旨,小至一句话,一个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和判断具有多元性特征。可是我们的教学评价,习惯于采用非此即彼的最简单判断方式。这样的客观准确性与真实的文本和学习状况常常不相符,与汉语母语教学的科学性南辕北辙。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多向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潜移默化地吞噬学生的判断力。米兰 ? 昆德拉说 “ 正负之极的区分在我们看来可能显得幼稚可笑 ” ,他的判断具有哲理意义。

第四,语文课程评价目标单调,忽视主体需求和特点。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和期待更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可是语文教育评价,从内容到方式,都有定型化倾向,用同一的目标衡量千差万别的学习对象,用制作饼干的办法构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结构。表现在语文课堂上,话语霸权严重,而这种话语又常常缺乏权威性,致使不少学生视语文学习为畏途,丧失信心,没有兴趣。单一的目标和霸权话语所付出的代价是牺牲无数青少年的生机、灵气和个性。

第五,语文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显著的标志是对教材的依耐性太强,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资源不够。教师主动开发教材资源还没有真正起步。另一个倾向,因为高考与现行教材形式上脱钩,在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方面没有花费更多的功夫。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醉心于高考模拟式的教学和训练,在急功近利的追求中违背了教育规律,丧失了教学主动权,抑制了语文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消减甚至泯灭了执教语文课的兴趣和激情。

当前,到高中语文课堂上去走一走,上述诸问题依然存在。随着高中扩招,生源质量严重不齐,就业压力加重,社会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 “ 读书食禄 ” 的习惯性假设和幻想日甚一日,不断给教育以急于事功的强烈信号,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高中语文教育改革更显得迫在眉睫。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改变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基础性,包括必需的经典知识,更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真理的态度以及各种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 “ 基础 ” 。同时,基础既要关注共同的基础,也要关注每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基础。时代性,就要体现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体现学科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经验。选择性,目的是要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和人才发展的不同需求。

语文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的高中语文课程将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体现。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比较起来,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革命意义的变化。认真学习和执行新课程标准,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有利于逐步克服语文教育的痼疾,提高语文教学品位和效益,全面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期待高中语文教学能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变为生动的语文教育实践,转换语文教育的话语系统,重建高中语文教学常规。

新一轮课程改革期待新的高中语文教育能给学生以魅力,能唤起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给学生以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