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情感

(2021-01-18 17:52:2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徐志平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则学生的数学日记,这位学生是一名成绩很优秀的女生,她在日记中写道:“虽然我每次数学考试都考得高分,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很羡慕,家长也很高兴,可我还是觉得学数学没意思,太枯燥,害怕上数学课。”这样的情况相信不会是少数,这些学生在数学上智力是优秀的,对学习数学的情感却是空白的,哪里还谈得上对数学的热爱、终生学习数学呢?多年来,数学教学普遍重视分数,分数高就认为是学数学的苗子,否则就认为数学低能儿。大部分学生在分数面前以失败的心态面对数学,以失落的情感远离数学。这对数学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内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教育中严重的情感缺失,情感作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决不能再忽视了。为此,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那么什么是情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当人在认识事物或研究问题时,对于新的还未认识的东西就会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等情感;当人依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事物进行评价时就会产生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情感的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通过这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兴趣、快乐的氛围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 . 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 2030% ,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 80%90%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 34 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基础数学教育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比赛中常常摘金夺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高分下的危机”,诺贝尔科学奖伴随着 20 世纪走过了百年历程,已成为全人类科学事业中最高荣誉,不愧为世纪辉煌!但迄今为止,尚无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荣。我们的数学“尖子”人材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也并不多,这一现象与数学教学中不注重数学的兴趣、应用性是分不开的。这些缺陷,恰恰表现在学生缺少数学的直觉意识、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情感因素。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把数学作为一个筛子,更多的是起到选择与淘汰的作用,其结果是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很多人以一种被淘汰的心态走向社会,这种心态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以此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动力与能力。数学的发展历史表明,许多辉煌的成果的取得,往往来源于敏锐的数学直觉、惊人的想象力及追求数学美的思想。所有这些都表明:数学能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因素。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位数学教师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去上课,从不关心、爱护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唤起学生对师长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其所教学科的好感,最终借助好感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始终遵循这一规律,并由此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数学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情感的功能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切实把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载体,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情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功能: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以较好的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诱发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稳定地发展。比如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激发学生兴趣带来了契机,有时对同样一节课,采用多媒体与不采用多媒体,学生学习兴趣相差会很大。因此,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是一项得力的措施。

另一方面可以调剂课堂氛围。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唯我独尊的思想,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疑义,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要多组织探究式、讨论式、表演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及时调剂课堂氛围,让师生的言行举动都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情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一个比较隐性的目标,不能立竿见影,需要长时间有计划的培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情感要素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点缀,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情感,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呢?

1 、加强数学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 . 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金科玉律是教师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这揭示了教师对数学的情感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在新课改的今天,要让学生的情感的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注意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加强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化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感染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激励。

2. 挖掘数学教材中丰富的情感资源

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资源,利用数学教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在上《圆锥曲线》这一章内容时,可以结合目前我国刚刚发射的“神 6 飞船的飞行轨迹为背景,科学家要设计方案如何对飞船的发射、运行、回收过程中进行变轨运行,这时教师用幽默的语气说:以后你也想去发射飞船吗?那就请你先学好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基础知识吧。这一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以知识本身的魁力来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只要转变观念,就不难从数学内容中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因素。另外许多数学公式大多具有完美的美学价值,如对称、统一等。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反映了自然规律的内在的一致性。数学情感结构中,兴趣、动机与鉴赏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只要我们对某些数学问题摒弃要学生“必知其所以然”的要求,那么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广泛的数学应用事例和某些超前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是可行的。

3 、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数学情感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要开展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合情感教育的需求。探究性学习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完成课题。比如学了“概率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庭近几年收入与开支情况,统计班上同学家购置手机、电脑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与前两年作比较,分析数据增长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平时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缺乏切身的感受。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和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

4. 情感投资,贵有爱心

积极健康的情感的核心是爱,爱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的基石。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爱,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老师的爱,老师的爱是和风细雨,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老师的爱是催化剂,能激发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爱学生,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关心、信任、欣赏、宽容、尊重和严格要求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爱心,爱得自然,爱的真切,爱得投入,爱得心甘情愿。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四、培养数学情感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情感因素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是没有模式化的,以渗透为主的,在新课程理念和目前的教育状况下,结合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变被动为主动

很多时候学生学得苦,也很被动,教师教得更苦,还很主动,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动机,要想方设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2 、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为此数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学生在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中发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不要一味地表扬

随着课改的深入,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对学生进行赏识、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受到老师们的重视,而对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不少教育家们也呼吁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其实,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随意性地大夸其辞:“你很聪明”、“你回答得最好”,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不论是采取何种评价,都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把握一定分寸,使评价符合实际,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去努力扬长避短,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数学教育带来无限生机,把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能激活课堂,能获取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