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航线”
(2021-01-07 17:33:46)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陈清平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需要一个平台或一条基本 “航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
20世纪初,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影响最大,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杜威的教育思想又成为教育界和一些学者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课程和教学方面,他有着独到的见解,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充分的营养。
教育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教育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已经成为新课程运动的核心理念之一。杜威认为,课程的本质应该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具有连续、交互特点的那些经验。这些经验从儿童的现有经验出发,是儿童生长和社会发展所共同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具有 “统一性和完整性”,因此,学校的各类课程不能和儿童的世界相割裂。这就要求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都不能只从本身出发,而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但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颁布的语文教育大纲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就存在着明显缺陷。例如: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由于过于强调知识性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技能,更缺乏创造性。正如杜威所说:“传统学校的拘泥形式和固定性似乎是压迫人和束缚人的。”杜威曾对传统课程和教材大力批判,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是由前人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的,它们代表成年人的种种标准,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
新课程改革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将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目的。 2000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2000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学目标作出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了规定。可以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注重系统知识和间接经验,更加强调在接受经验的过程中方法的获得以及情感的陶冶。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实质上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其实这与杜威的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杜威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得创造知识以适应需求的方法。杜威曾这样明确地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牢固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的。”杜威并不否认系统知识和间接经验,他反对的是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式地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
教育要以改进社会生活为目标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增加了许多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内容,提高了课文的时代性和适用性。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动态,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也影响到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因此,语文教科书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要体现时代的脉搏。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专门提出了 “教材的社会性”问题,认为“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使将来比过去更美好。”杜威要求以经验论为基础,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主张“教材心理化”,使儿童在获取系统知识的同时又能顾及到儿童的心理水平,这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对学术界早有评定的一些传统的经典名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看法也会有所变化,如何对待新的成果,是对语文教科书编写者的新的挑战。
探究课程和教学方法是杜威教育思想之一。杜威所推崇的教学方法是一种 “从做中学”的方法,是一种与实际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他明确说:“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中培养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因此,从感觉疑难所在、观察各方面情况、提出假设、推断以及验证的“思维五步”出发,杜威提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步:一是给儿童提供一种与实际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三是思考并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假设;四是对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通过儿童亲自动手做去验证它们是否有效。
教学方法要适应时代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正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课堂应成为民主、平等、和谐,师生、生生共同合作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切与杜威后期指出的教育过程是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的过程,师生双方是作为平等者来参与的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已经认识到,教学方法已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育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必须彻底破除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陈腐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展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改变死板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原来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和课改的需要,创造出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教学,即教师首先明确问题,而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杜威的“五步教学过程”的步骤和目的有相通之处。诸如探究性阅读教学、对话式阅读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要求。以上教学方法都意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研究、探讨和创造能力。
可以看出,杜威在那个时代就对教育的目的,即人才的更高规格提出了要求。但是,毕竟杜威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行的国情相差甚远,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但他的理论精神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指导。同时,对他的教育思想应当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比如,杜威主张 “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他说,“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是一种变革,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可以看出,杜威过于强调“儿童中心”,忽视了教师的地位,这是不合理的。新课程对此作出了合理的定位: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角色向着多元的角色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需要一个平台或一条基本航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可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个平台、一条航线,它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