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2020-10-02 18:01:3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莫名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从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不外乎三大类: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模式)。
其中,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由于学习理论基础的不同,又可分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ID1)、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ID2)。
一、肯普模式——ID1的代表模式
该模式由肯普(J.E.Kemp)在1977年提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改才逐步完善。该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 四个基本要素
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
是指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
十个教学环节
是指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和限制条件);选择课题与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如图1.2所示:
二、史密斯—雷根模式——ID2的代表模式
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这种模式很好地吸收了瑞格卢斯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并把重点正确地放在了教学组织策略上。
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1)教学目标设计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3)学习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4)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
(5)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以学为主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6)协作学习设计
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和角色扮演等不同策略,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应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四、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从方法和步骤上来说,是以教为主的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的综合:
五、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尽管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不尽相同,但可以从中总结出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它们构成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