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资源成为课堂的“活资源”
(2020-09-14 17:40:19)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徐顺湘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前提,能否合理开发与恰当使用教学资源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已经意识到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因此,教师既要用足、用好教材资源,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使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异彩纷呈。
一、广泛取“材”——教学资源的开发
1.优化教材资源
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然而教材毕竟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校和学生,同时教材还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使教材发挥最大效应。
例如,“倍数和因数”的教学,苏教版教材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得到“6×2=12、4×3=12、12×l=12”三个乘法算式,然后以“4×3=12”为例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实践证明,在以上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概念的感知是十分模糊的。为此,我对例题进行了“改良”:先让学生用算式分别表示图(1)和图(2)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待学生列出“6×2=12、2+5=7”这两个算式后,教师提问:同样是算小正方形的个数,为什么图(1)列的是乘法算式,而图(2)列的是加法算式?用乘法的意义帮助学生感悟6、2和12之间存在着相乘的关系。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用12个小正方形还能拼成怎样的长方形?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每个长方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吗?在上述基础上,教师以“6×2=12”为例指出:在这种相乘关系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表示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即“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2和6都是12的因数”。这样,再加上“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的说明,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自然就理解得非常清晰。
2.采撷生活资源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采用“借代”手法,借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取代原有例题或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如一位老师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因上课地点体育馆的屋顶有很多相同的平行四边形装饰板,她通过调查了解到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5米、高0.8米,然后让学生抬头观察,再计算它的面积。又如,一位老师教学“买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现场统计在座评委喜欢的四种书的情况。这些真实的情境,就在身边,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在学有用的数学。
3.捕捉意外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慧眼识别,巧妙转化,有效利用,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当让(3,4)位置上的同学起立时,同时站起来两名学生,这是始料未及的。然而这位老师沉着应对意外,让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一名学生说(3,4)这一位置表示的是第3列第4行,所以我站起来了;另一名学生说(3,4)这一位置表示的是第4列第3行,所以我站起来了。接下来教师让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经过激烈的辩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3,4)这一位置表示的是第3列第4行。教师机智地把握这一时机,将错误资源转化为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合理选“材”——教学资源的取舍
优质的教学资源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素材,其内容要能准确地反映数学的本质,即具有科学性。如果背离数学知识过分追求内容的“时尚”,就会在数学课堂中“冲淡”教学的主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位老师安排了“倒着说”的游戏。老师说“1、2、3”,学生说“3、2、1”;老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说“学生爱老师”。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生活中有这种现象,在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说成“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说就是“一分之二”。然后继续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继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求倒数的求法。上述“案例”发人深省,游戏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究竟有多大帮助?因为它不仅不能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而且还容易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以至于不少学生误把“1.5和5.1”当成互为倒数。
2.实用性
教学资源要力求简单实用,真正体现为教学服务的特点,其内容要与数学知识相吻合,避免走人“情境秀”的误区。如教学“8、7、6加几”时,教师创设学生春游的情
3.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感兴趣,数学课当然也不例外。教学时,要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编有趣的问题情境,化平淡为精彩,化平庸为神奇,把数学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时,一位老师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这种关系巧妙融入到“神奇的魔盒”中。教师先结合画面,绘声绘色地描述:“这是一个神奇的魔盒,当你在这里输入一个数,穿过魔盒后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数。”学生们跃跃欲试。当“进”和“出”的数对应排列后,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把进去的数乘2,就能得到出来的数。”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能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吗?”当学生尝试用字母式表示这一关系后,“神奇的魔盒”打开,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道:“哇!果真是a×21”
4.针对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如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用分数表示摸球的可能性时,有些学生会误认为分数的分母与球的颜色有关。为此,我通过三次装球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袋中装进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让学生理解袋中每个球都有被摸到的可能,袋中有2个球就一共有2种可能性,而摸到红球或黄球都分别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可以用1/2表示摸到红球或黄球可能性的大小。第二次,在袋中添加1个绿球,让学生想一想,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是1/3?这里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球总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摸到红球可能性大小的变化。第三次,将添加的1个绿球换成1个黄球,再让学生想一想,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还是1/3?由此进一步明确红球可能性的大小与袋中球的总数有关。
5.挑战性
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难易应适度,也就是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如教学“四边形”时,学生已经能区分和辨认几何图形和实际生活中的四边形,教师让学生动手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四边形。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太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并没有提升。如改为让学生思考:“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条边?”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内在思维,促进学生个体数学知识的建构,增强教学活动的深度。
三、巧妙用“材”——教学资源的利用
不同的教学资源,价值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资源,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其价值表现也有差别。那么,怎样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呢?
1.适时用“材”
教学中要把握好利用教学资源的时机,让其与教学相整合,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如两位老师执教“圆的认识”时使用了一个内容基本相同的课件:四只小熊骑自行车,车轮分别为正方形、椭圆形、车轴在中心的圆、车轴不在中心的圆。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这一问题。但由于使用的时机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A先播放课件,再让学生解释问题。而教师B先让学生联系所学的圆的知识,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这是根据圆的什么特征?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车轮不是圆的,或车轮是圆的而车轴不在圆心上,车子行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在学生充分想象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播放课件。同样的资源,由于利用的时机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就完全不同。
2.恰当用“材”
教师要正确定位教学资源的功能.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如数学教材的“主题图”资源,如何用好?用到什么程度?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的教师出示“主题图”后,总要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一通,数学课似乎成了“看图说话”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冲淡了“数学味”,更影响了双基的落实。
3.灵活用“材”
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例子、一种方向,一条线索。所以,教师可从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使其成为更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分一分”这一节课中就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然后运用这一规律理解有余数除数的试商方法。这样调整教学资源,以算理指导算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得比较到位。
4.高效用“材”
我们要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力求让教学资源“增值”。结合教学资源着力开发并利用三项功能:(1)育人功能。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智能功能。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3)拓展延伸功能。以教学内容为基点,学会举一反三,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或为后继学习渗透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