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研研究: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
(2020-09-12 12:02:4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翟玉兰
在一次与语文教研员交谈中,他提出一种现象,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与中年级几乎一个样,初中的阅读教学与小学的变化不大,不少学生对阅读教学没有兴趣。他自己也感到语文教研很难做,很难写出像样的教学论文来。我给他提出“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的建议。对方有些不解,我就说了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历,没有正面回答他的疑问,让他自己思考去。
20多年来,我在一所县城小学教过9年半的数学课。调到现在的单位后,教的却是文科类课程,教过学科教学法、现代汉语,以及中函语文课和3年的初中语文。许多听过我语文课的同行评价我的语文课有些“另类”,讲得极少,训练量很大;学生预习,课始提问,通过读书(朗读、默读)、讨论(小组的、同位的)自己解决;我也提一两个问题,时而讲上那么几句。我深知自己的语文课,其实是一种数学课的教法—— “先练后讲,先试后导”。这是我在小学时,用尝试教学法教数学课的结果。
我并不倡导语文教师都用尝试教学法去进行教学,但是我大力建议语文老师“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教师之间跨学科听课,参加“大教研”活动。向非本学科的教师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不失为一种校本教研的思路。
为什么语文老师“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呢?笔者观察的数学课堂,较之语文课堂,有以下几个学科教学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做什么”师生双方都十分清楚。
第二,以旧引新,新旧结合,化难为易。
第三,数形结合,激发经验,变抽象为具体。
第四,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一直都在“做自己的事”。
第五,“教”以“学”及时改进,聚焦于教学目标。由于学习效果立刻得到反馈,能够对“教”及时给予校正。
第六,“学”因“教”及时“救失”。由于能够当堂知道学习的结果(效果),学生及时明确了自己的问题和“病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予以补救。
同样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我也很认同体育、音乐和美术课这类技能训练“当堂见效”的学科教学,可能语文教师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课堂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吧!
语文课堂较之于数学课堂,并与体育、音乐和美术这类技能训练类课堂比较,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目标多重,重点不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每节课都想“教”,都想“练”,因而没有“靶子”,没有“重点”,模模糊糊一大片,贪多无得,“稍慢差费”也就在所难免。
第二,“双基”学练,简单重复。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教学没有完全按语文“双基”的层次性设计。同一个字词,同一种句式,同一种文章结构,小学“教”,中学也“学”,教法、学法变化不大。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雷同,抑或重复,如比喻句小学学写,中学也在继续学写。
第三,无视学习起点,学生为“零”。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的并不多见。如,识字教学,不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小学中高年级,甚至初中还花上大量的课堂时间“领读”字音,指导识记等。又如,在学生对文本并不熟悉的情况下,有时学生仅读了一篇课文,教师就已经开讲等。
第四,忽视预习,不“以学定教”。课堂上提问者实际上仅是教师(学生的问题被教师的问题取代——让学生提问成为“忽悠”),答案的给与者是教师(或是教师变相地——牵着学生答出所谓的答案),唯重预设、无实质性的生成的语文课堂随处可见。
第五,“讲”得多,语文实践活动时间少。如果我们细心记录一下教师的“问”和“说”的时间,再加上学生“应和”教师的无效活动时间,一堂语文课上学生能有一半时间阅读、思考、讨论、表达(言说、写作)的课堂,显得十分少见。
从上述语文课堂的现状可见语文教师“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是大有必要的。这也许就是语文特级教师之所以“特级”之处——执行了“三条铁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和“温故知新”。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可能就是语文教师向数学教师学习的要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