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科教学走进综合化学科教学
(2020-08-12 19:48:02)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应玉国
传统学科教学基本上是对“过去”的“人类知识”的继承,总体方向是指向“过去”的,这就使得学科教学内容越来越显得“繁、难、偏、旧”。学生面对的教学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向后看”的科学世界。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上是对知识历史的“回顾”。
学科教学内容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而不顾及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知识的“拥有者”而自居,于是就自然地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却成为课堂教学的“奴隶”和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控制了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牢牢地束缚在书本上,没有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没有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没有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进行主动创造的机会,没有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只能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机械地听、看、背、记、练。教学中师生的平等地位、对话机会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对知识的反思、建构和创造过程随之泯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缺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偏执,狭隘的思维方式及主体性的失落成为必然。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也成为泡影。
教师长期固定在某一所学校某一年级教某一学科,始终以“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进行模式化教学,展示着这样的教学“图景”:师生共同生活在与真实生活割裂开来的“小天地”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机械地重复进行着辛苦的“劳作”,期望得到知识的丰收 。学生禁锢在学校及课堂教学当中,倍受升学考试的压力,承受着无休止地机械练习,“题海战术”致使大多数学生厌倦了学校的学习生活,也白白浪费了“尖子生”的宝贵的智力。教学中知识被当作一些片断的、孤立的、静止的“点”,无法形成线条和结构。学生掌握知识也几乎成为单纯的“日积月累”。当学生用条块分割的书本知识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只能“束手无策”---------实际生活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都关涉多个学科的知识,仅凭某一学科的知识是解决不了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把学生的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沟通,以开放教学的空间。
综合化学科就是这开放教学空间的平台。它改变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教师作为综合课程的建设者,在组织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用他们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综合化学科教学中,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不是“一语道破天机”,而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辨别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难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以“无限风光在险峰”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提倡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科学地优化教学过程,倡导师生共同发掘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是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带着这种理念才能走进综合化学科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