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8-09 21:41:24)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近一年多来,批评语文教学的文章屡见报端,“语文”一时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语文究竟怎么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研究和改革的步步深入,语文教学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是不奇怪的。如果仅仅停留于指责和辩解,是于事无补的。关键是进行冷静的反思,拿出科学的对策。本文单就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统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日功能太多,失落本位。

“语文”是一门“家族成员”众多,“社会关系”复杂,倍受关注而又比较敏感的学科。一提“语文教学”,凡与“语文”有所关联的诸多要素,“沾亲带故”,立即一起汇集拢来:政治思想教育要抓;知识内容要传授;各种能力要培养;各种素质要提高;语文学科成了无所不管,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学科。功能太多,导致本位失落,什么都抓,其结果是什么都抓不着。小学语文被越教越全、越拔越高,学生越学越苦、越学越虚。

二曰成人中心,忽略主体。

语言是思维和表情达意的工具,是和人的主体同生共存,须叟不离的。以教师(成人)为中心,忽略儿童主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要,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是语文教育一个重大缺憾。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成为维持教育秩序正常运转的主要内驱力,使语文教育完全建立在短期狭隘的功利性需要之上。教师、家长和所有成年人,都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对学生进行一厢情愿、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加工,按照自己的固定逻辑,对学生进行硬性地灌输、教化和升华。课堂上,教师一味热衷于繁琐的分析讲解,不厌其烦地搞满堂灌或满堂问,学生只有被动应答的份儿,至多也不过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一个小配角而已。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活动、课余生活;从说话的内容、方式,到读什么书、写什么文、做什么游戏,以至发展什么样的兴趣特长,都得按照成人设计好的框框或模式行事,不得越雷池半步。语文的生命在于对主、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表现,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变成了与学生主体感觉无关的外在给予活动,长期陷学生于“无我”的茫然状态之中。

三曰知识至上,脱离实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习惯于以学科的知识体系,取代学生的心理过程,隔断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严重脱离学生语文的实际应用。把丰富多彩的言语现象和生动优美的语言材料转化为一堆似是而非的概念、术语、标签、口号或几条抽象笼统的法则条文,进而转换为各种各样令人头晕目眩的应试习题,命学生无休止酌去进行机械性重复练习。学生的语文生活单调枯燥,课外阅读的天地也异常狭小,儿童的内心生活、精神世界变得昏暗而荒芜,学习语文的源头被严重堵塞,学生习得的语文知识技能难以得到及时的流通和周转,在完成应试的一时之需后,很快便淡忘和消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以为亟需采取以下对策:

一、确认“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切实解决学科定性、定位问题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是江苏小语界为学科定性定位提出的简明而又响亮的口号。“语文姓语”,要求明确我们教的是“语文”。首先要划清语文与其它各个学科之间的界线;语文学科是以学习语言文字如何用来载荷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这便是语文学科的个性之所在。其次还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形式与思想内容(文与道)之间的关系,“语文因素”与各有关教育功能(学语文与“学做人”)之间的关系。语言现象或言语行为最根本的特征是“整合性”,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文与道,学语言与学做人,是不能简单随意地分割开来,更不是相互对立的。一强调语文因素就马上担心“思想性”、“人文性”怎么办?是对“语文”本身的认识肤浅与片面的表现。把语文教学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地支解成“孤立的词语句式和抽象的语言规则练习时口号式的空头说教”,并美其名曰“文道结合”的做法,实在是不足取的。只要把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真正抓好抓实,思想教育,人文精神以及各项有关教育功能就都在其中了。强调“语文姓语”,就是强调以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一基本任务去统一其它各项任务。即以真正的文道统一论取代文道“二元相加”论。

二、以“读书内化”为主线,大力调整语文教学的运行机制

“读书内化”,即让学生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我们江苏小语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冷静的反思之后,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认准的一条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主线。我们要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对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构或运行机制,作一番全面深入的调整与改造。我们必须明白:语文教学不是要教人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人去谈论语言,而是要教人语言,让人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课上,主动读书、内化语言,应是学生主体的基本活动;帮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内化”,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为了便于操作,我把“读书内化”的过程概括为层层递进的九个字:“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读进去”指认真读书感悟,这是内化的前提;“记得住”指广泛记诵积累,这是内化的关键;“用得出”指灵活迁移运用,这是内化的归宿。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为六个字:“助读”——帮助学生把书读进去;“促记”——促进学生记诵积累;“导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以指导“读书内化”为主线的语文教学,将较大幅度地拓展学生“个体学习”时间与空间,这对师生双方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读书内化”活动必须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首先要认真研究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规律,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潜能;其次要抓住汉语文的表达特点和审美方式,帮助儿童逐步掌握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古人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就是着眼整体,要求透过语言文字,进入意境,进入角色,以获取真切感受,深刻领悟。如果能把这些基本规律渗透给学生,他们“读书内化”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可以遵循的方法、途径与步骤。

三、以培养语感能力为核心,精心构建语文实用能力系统。由于着眼应试,知识至上,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倚重理论知识系统根深蒂固,语文的实用能力系统却始终建立不起来。母语习得规律告诉我们:人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来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的,只要我们在使用语言,我们就在习得语言。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决定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影响他们快速识别理解句子和创造生成句子的关键因素,不是掌握多少语法知识,而是他们在实际生活和言语实践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语感能力。语感不仅是对语言本身多项语义的感悟,还包括对言语行为或读写经验的感悟,而且它还具有超语言的广泛意义;可以帮助学生知觉自我,知觉社会,形成各种角色体验,获得学会学习乃至学会做人的人生感悟。所以叶老早就指出:“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要训练语感。”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语感是一种以感性为主、孕育着理智因素的语言意会能力。感性是和实践联系的,语感是在言语实践中,长期对各种言语材料反复“涵泳”的过程中习得的。隔断学生的语文生活,脱离语文的实际应用,就不是语文教学。正因如此,笔者认为要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必须以培养语感为核心,精心为学生构建一套语文的实用能力系统。语文的实用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能力。这几种能力不应是平行并列而应是递次发展的。科学构建语文应用能力系统,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生活和语文应用的实际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

当然,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单单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问题,还要受语文之外种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要想彻底改变小语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总体上进行“综合治理”。比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教育评价标准的制订,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家庭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的改善等。特别是评价与管理机制的变革,恐怕是影响语文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中之关键。

(来源:特级教师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