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2020-07-31 19:32:34)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翁铁慧
当前,中小学课堂正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而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已经不仅仅是课外实践活动,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科的课堂,课堂教学愈益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科育人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两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学科教师热议的话题。学科德育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利用学科丰富的教育资源,随时随机地融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凸显学科的育人功能。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德育提供了内蕴丰厚、文质兼美的教育资源。如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可以“以情育人”、“以史育人”,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可以“以美育人”,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可以“以理育人”,使学生在多彩的学科世界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科育人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培育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凝聚着绝大多数教师的心血,占据着学生身心主要精力的是学科课堂教学。德育和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才能使德育更具科学性,才能进一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科不能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就会使学生成为爱因斯坦所说的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同样,德育脱离课堂教学,脱离学科丰富的科学人文内涵,就易成“无水之鱼”。上海制定《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率先响亮地提出学科德育,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坚持“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目的就是要破解中小学德育发展的难题,有效解决过去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等现象,使学校德育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教师的育德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学不仅要“传递知识”,更应当发挥学科教学的多重功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说,课程改革和学科德育的价值追求完全是一致的,二者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关系。育德应当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育人。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根本性的、方向性的问题。
学科育人,应充分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科的本质属性,体现学科德育特色,而绝不能“贴标签”,搞形式主义。为了贯彻中央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中去的要求,整体规划上海中小学德育体系,上海市中小学即将建设完成的覆盖全部课程体系、21门学科的“两纲”实施意见。将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分学段将“两纲”教育内容课程化。既注重学科各自育人特点,又注重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形成教育“合力”,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学科育人规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科育人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才能将教学内容具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而从目前对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的调研情况来看,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实施学科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还亟待提高。有效提高教师学科德育的自觉意识,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关键是要深刻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坚持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首先,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教学思想的统一。教师只有认同并坚信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价值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牢固树立教师“育人为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要继续努力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努力建设具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育德的热情,自觉主动地研究把握学科的育人特点和规律,使教师以独特的学识、智慧和人格魅力肩负起育人使命。
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育德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统一。正确把握学科德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方法,提高学科教学各环节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能力。在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区域教研等各种不同范围和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中,加强“两纲”、二期课改以及创新精神培养中共同因素的研究,探索学科课程标准和“两纲”的有机结合点,把“两纲”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再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统一。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基础。它只有和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才能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乐于奉献,才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学校德育只有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重新认识、挖掘、发挥学科育人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使德育渗透到包括学科课程在内的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全面落实并获得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