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尝试分层教学,探索创新之路

(2020-07-28 19:47:32)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李斌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由于受到班级授课制本身缺陷的限制,全国教师均使用统一教材,采用统一的教法与要求,讲授统一的内容,讲究“一刀切”、“一锅煮”、“齐步走”,有的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与抓竞赛,在全班范围内大搞教学内容的“跃进战术”,作业布置的“题海战术”,成绩评估的“留级战术”,致使教学质量徘徊不前,优生差生过早分化,也许能培养个别优生,但却牺牲了大批差生。传统教育的弊端即在于把亿万禀性不同、水平各异的学生当做程序化、机械化的机器零件,放到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上加工制作,学生只能机械地被输入、输出,这种把人的培育变成呆板的机械性变化的教育生产模式抑制了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实验结果和统计数字表明:学生在能力和知识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施以千篇一律的教学,会使弱者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从而丧失信心,连应有的长处也得不到发挥;强者的能力又得不到满足与特别的培养,造成人才的浪费。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呢?

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首开先河,他依据学生“才之高下”,将学生分成中上、中下两等进行教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矣;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矣。”南宋朱熹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的名言,就是对孔子分类教学经验的概括。战国时,孟子继承发展孔子的分类教学法,根据学生“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等特点,按各人程度及所处地位不同采取了五种教学法。“因材施教”自孔孟后逐渐成为一条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的分类教学法更是屡见不鲜。可见,它在我国教育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今天我们提出的分层教学,即在前人分类法的基础上的新发展,实施此法,可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西方教育家还认为,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社会有高度的分工,对所需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水平要求更高,并且需要具有各种专业、各种层次水平的人,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分层教学不是不民主,而是根据个人特点能力的不同提供相当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权利,这是教育的真正民主。

二、对分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怎样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法呢?本人整年作了如现:

1、备课分层法。同一个级组不同教学班中,抑或是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及智力水平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主动考虑这些因素,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还是教学内容的讲述上,都要体现划一性与层次性,并要做到两者相辅相成,具体做法是:

1)开学伊始,先让每个学生写一份意向书,针对本学科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出需要得到哪些帮助及指点,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教师将意向书归纳整理,作为分层教学的重要依据。

2)在教案的设计上,采取“多元一体”形式的教案,设计如下形式:

题目

教学目标

重点

教法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对一般生

讲述法

差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优生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特长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学启示

这样强调了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如讲《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教师只需讲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斗争失败成为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一般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便会全然明了,优生还会联想到,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提出运动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除课本提到的这个原因外,根据所学旧知思索还有什么原因?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而个别差生的思索还会在“巴黎和会”这个名词上遇到障碍。这些情况多都在备课时预想到,并写于教案上以备讲课时使用。

2、上课分层法。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面向中等、照顾后进、提高优等的分层教学原则呢?

1)目标意识首先强化。讲课前向学生揭示本课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教学目的笼统划一、词意模糊、科学性及实践意义较差的特点。分层明确提出要求,如分ABCD四个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选择经努力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发挥了主动性。

2)教学程序合理安排。我借鉴江苏省射阳县分层教学经验,课堂结构采取“四分二全”的教法,即“分类自学--集体讲授--分类质疑--分类指导--分类练习--集体小结”。具体操作要点是:

尝试新知(优生及部分中等生)及补偿旧知(差生及部分中等生)的分类自学;作为中心环节的小结与讲授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层次性问题,释疑与深化认识相结合的分类质疑,指导与练习,最后集体小结。需要注意的是:讲授中的异步教学要多为差生设置几个台阶,使其便于理解,对优生尽量让他们做到浅者深知,引发思索。再举“五四运动”这一节为例。“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本节重点,“意义”中有一句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本课的难点。怎样突破重难点?我在讲述时,让差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斗争高潮(识记),让中等生比较这些斗争与五四运动有哪些异同(类比),最后让优生答出五四运动所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三次斗争高潮所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即它“新”在哪里(归纳)?这样就运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使差生弄懂了问题,优生锻炼了抽象思维,一般生加深了印象开拓了思路,。二是在提问与释疑中,要把握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平等机会,变平均主义为因材施教。同一个问题,尽量做到一题多问,在分类指导中对优生引导其多角度创意思维,合理、透彻地分析结论;对差生抽查掌握新知的程度,有效补救其知识系统中的缺陷并分析其错因指导其方法。使学生经过努力,均能达到会考要求,并向高考靠近。做到分而不“离”,合而不“死”,较好地解决了各层次间的矛盾,教师通过分类指导及时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控,使各层次学生相互促进且均能学有所得。

3、作业分层法。好的教学手段,是“教、学、做”三结合,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也设计出三组不同的作业:针对差生的基础题;针对一般生的提高题;针对优生的拔尖题。批改时为鼓励差生或中等生,对他们做对了提高题或拔尖题要成倍加分,做错基础题后采取面对面批改方式给他们补课,再设计出一些类似题目令其完成;对优生可让其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试卷,并写出答案展示解题思路。这样,不管何种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均有“尝试--矫正--再尝试--再提高”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均有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逐步缩小差生与优生的差距。

4、辅导分层法。课外辅导不是课堂的延伸,更不是学生负担的变相增加,我设立课外小组有两个目的,一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包括成立培优、辅差小组;二是我更加注重的,即充分利用历史课的特点,对学生们进行美的教育、发展其个性品质与创造力,包括学科联系、个人才能展示、综合实验操作等。例如学完“五四运动”这一节,在课外小组中展开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辐射性教学活动:

讲完“美国南北战争”,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表述方法展示对战前南方诸州的了解。可以写文章搞专门研究,可经画南方生活的插图,可制作种植园布局图,可研究一下当时的时装,还可以《飘》为主题的芭蕾舞音乐与舞台进行设计……多方位多层次的活动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与潜能。

5、考核分层法。考核是教学检测的必要手段,在每一次阶段性考核中,我的试卷都对学生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做到难易搭配相适应,还要重视讲评并让学生参与讲评,鼓励与竞争相结合的机制,使我们的学科成绩不断有所提高并有所突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