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020-07-19 22:26:17)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
分类: 教学研究 |
彭荃霞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觉得首先要先考量这堂课有没有小组合作的必要性,也就是说不是每堂课都适合小组合作。如上面所阐述到的小学一年级小组合作中存在的较严重现象的第9点。笔者认为实践活动的内容、动手操作探究的内容和多元思维的内容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一、实践活动的内容。
教材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而如果个人独立完成是很
有难度的,这样的内容就适合进行小组合作。例如:一年级下册中“摆一摆,想一想”,通过让孩子用不同颗数的珠子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让他们直接说出三颗珠子能摆出几个不同的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考比较片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更何况如果不借助实物很难想象数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天性,把好动和好玩的心理运用到学习上,让孩子们在玩和摆的当中更深刻地认识了1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把摆的各个数写下来,学会了如何有序地思考问题,同时得到了数学“美”的感受。正如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在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给中国孩子的题词“数学好玩”,这节课就是让孩子利用抽象枯燥的数“玩”出数学道理来。这样的内容如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操作探究的内容。
根据一年级形象思维较强,但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及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来的结论,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已去鼓捣。比如:一年级上册“分类”中,将长短不一、颜色不同的铅笔进行分类。教师主要让孩子在小组活动中说一说,分一分,从而发现多种分类方法,如可以按颜色来分,按长短来分,按铅笔上有无橡皮来分,按有无削过来分等等,培养孩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8的组成》时,可先把孩子4人分成一组,每小组发一套小棒,一张记录表。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然后,要求孩子一起小组分工合作,一人分小棒,一人记录,一人监督记录是否出错,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操作结果。这样,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小组成员的操作又有了明确的任务指向,人人都有事可做!
第三、多元思维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计算时要重视算法多样化,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新教材算法多样化的特点为孩子的个性表现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编写特点,在恰当的时候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算法多样的教学,进行算法优化,开发孩子的思维。比如,“九加几”在讨论9+4=?的过程,每个孩子的方法不尽相同,这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统计”教学中统计方法多样化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统计方法。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孩子有“增量”。而不是停留在原来的理解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