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几点思考
(2020-07-09 17:33:2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郭金明
自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任务基本完成以后,从人员构成来看,中、小、幼学科教研员成为区县级教师进修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部分。即便是区电大和教仪站并入以后形成的沙区教师进修学院,这一基本格局仍未改变。而在长期实践中,中、小、幼学科教研员所组织的面向中、小、幼教师的活动被称之为“教研活动”。因此,我们认为,“教研活动课程化”是区县级教师进修院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工作品质的重要抓手。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教研活动课程化”作探讨。
(一)学科教研活动由“非规范化培训”转化为“规范化培训”
在一些省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周期学分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教师继续教育各个内容板块中,没有学科教研活动的一席之地。学科教研活动不仅不属于“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而且也不属于“学科基本功训练”,甚至在“其它灵活性培训”中也找不到学科教研活动的影子。因此,教研员所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除非采取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的形式,是不能让参与教师在其中取得学分的。也就是说,有关文件不承认学科教研活动属于教师培训活动,属于教师教育。对比发现,辽宁、杭州等省市的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是认可学科教研活动的,而大连市“‘十一五’教师教育的工作要求”中,明确要求:“以学科为主线,建立学院—进修学校—兼职研训教师—骨干教师的教学研究网络,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形成专题,完成研训课程的开发和生成。”
以学科为主线,说明学科教研活动已从传统的“非规范化培训”转变为“规范化培训”。
事实上,长期以来,学科教研活动中进行着最经常、最大量和投入最低的教师教育。但在管理上这种教师教育却从来都与“规范化培训”无缘。这就凸现出一个问题:如果省市级“研修两分家”的管理格局不打破的话,区县一级的“研修一体化”将长期面临体制性的尴尬。
(二)学科教研员在教师教育中从边缘走向中心
由于学科教研活动不被认可为教师培训活动,因此学科教研员总是处在教师教育的边缘。如果像大连那样明确规定教师教育“以学科为主线”,那么学科教研员必然在教师教育中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边缘走向中心,将意味着学科教研员在本学科教师教育中多了一份责任,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工作方式都将发生相应变化。因此这是完全必要的。
在一些地方,学科教研员的称谓已更名为“研训员”、“研修员”、“研训教师”等,这说明习惯上的学科教研员已被确认为“研修一体化”的实施主体。名实相符,责权利对等,也有利于调动他们在区域教师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甚至认为应该明确规定:学科教研员应成为区域内本学科教师教育研究、规划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成为区域内本学科教师教育的责任教师。
(三)将学科教研活动上升为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
完整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共同构成。如图:
教育部办公厅2005年10月17日所转发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实施教师网联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 》中提出了电大开展教师教育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开展教师学历教育;二是开展教师和校长岗位培训;三是提供教师教育公共服务。在教师和校长岗位培训方面,文件提出:“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开设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教师和校长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作为地方教师教育机构成员的学科教研员,有必要结合地方实际,对国家课程进行选用和改编。这可称之为“国家课程的地方开发”。我们可以围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这些主题,对国家的培训资源进行适当增补、删减或重组,将我们增补的资源一并上传到电大相关资源库之中,实施有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教师教育。这样,借助电大远程网络平台,我们就将电大教育和学科教研活动整合起来了。
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花大力气进行学科性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开发。开发流程如下:
1、调查研究。由于我们常常不大重视规范的调查研究,因此我们过去在确定给中小学教师开什么班、上什么课的时候往往是“跟着上面走”,“跟着感觉走”。其实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才能掌握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才能找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在什么时候,怎样进行?当然是在教学视导中进行。因此,我们的教学视导需要进一步优化,它应该成为地方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收集、筛选、整理、组编过程。
2、课程设计。当我们通过教学视导摸清教师的需求,明确教师教育的阶段目标之后,我们就要进行研修活动设计,这就是课程设计。我们可以把整个研修活动设计成几个模块,其中包括讲授性模块,案例研讨性模块,课堂观察与反思性模块等等。我们不一定要编写成教材,但也不排除编写出教材的可能。
3、课程实施。在实施独立开发或与基层学校联合开发出来的学科性地方教师教育课程时,围绕我们的课程目标,可以展开专题讲座、公开课观摩、课题研讨、网上论坛、视频交流等一系列研修活动。
4、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完毕后,还应有课程评价的跟进。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操作流程图示如下:
“教研活动课程化”,将使传统的教研活动从“散打队”变为“正规军”。教研活动将有计划,成系列,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得以增强,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枫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