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化

(2020-06-17 17:34:0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陈华忠

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引起人们的重视,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的表述方式和指标体系各有不同,我们可将它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部分,促使课堂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转化。

*传统教学评价“以教为主”-----教师是主角

“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错误倾向,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错位。过去评价一堂课往往会用一些指标去套,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程安排合理”、“提问精简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板书精当美观”、“教态亲切自然”……符合“标准”的课才称其为“好课”。其实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标准都是为教师“量身定制”的,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定为教师,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所以,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教师不惜精心设计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事先制造问题,还要操练好几遍。授课过程中,由于语言、板书、教具、教学环节都经过反复斟酌、周密安排,回答问题的都是好学生,上台板演的全是聪明孩子,外加为了追求时髦,声、光、电全副武装,课堂成了教师的“演出”舞台,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生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在这样“完美”的课堂里,受到鼓励、得到锻炼的总是个别“好学生”,大多数中下游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扮演的是“听客”、“陪客”的角色。

课堂上刻意营造热烈的气氛,不加思索地滥用“太好了”、“你真棒”等溢美之辞,“满堂电”、“满堂动”。这种课看似风风光光、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注意力为“声色”所牵,为“光影”所累,在知识的感悟、智慧的启迪上却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堂课下来一无所获。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下课前几分钟都有一个“保留节目”——课堂练习。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从而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最后这个环节可以“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教师不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一些很难的题目,往往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个别稍有难度的题目让好学生回答或者齐答、抢答,都可以顺利过关,以此达到掀起最后一个高潮的目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让听者更加满意。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以学论教”-----教师是配角

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在“评学”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课堂内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这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如何发现和获得知识等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将“评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势必要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进行重新定位。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板书工整合理,这些虽然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应更多地表现在能否及时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能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能否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即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兴趣等,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以学论教,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情况,采取应对的策略,了解学生的需要,真正上好每一节课。预案设计应考虑“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注重教与学。总之,课堂教学不应再成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和“会学”,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学”是“教”的目的,“教”要为“学”服务。对于课堂上学生不会读了、不会回答、不肯举手或者学生提出来刁难的问题,教师不应“拐弯”、“后退”、“逃避”……而应给予正面的引导、回答。上一节完美的课固然令人欣慰,但一次小插曲、小碰撞必将使学生从中获得真知、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倍增,这些比教师在一堂课中形式上的“完美”重要得多。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应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

(枫叶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