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

(2020-06-10 22:26:4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郭跃辉

黄淑琴教授在省培班的群里问了一个问题:“今天的学生对待阅读(课外阅读)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能简洁地说说吗?”当时对这个问题思考不是太深入,现在结合校本实践与班级教学来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个人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

第一、阅读取向的兴感性。我说的“兴感”,指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与感觉。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他们喜欢阅读一些网络小说,纯属正常。于是,玄幻小说、悬疑小说、言情小说等成为他们的最爱,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老师,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来,自己在高中时期,还不是喜欢阅读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时时沉浸在自我构建的想象空间里。而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兴趣与感觉也会渐渐发生偏移。

第二、阅读内容的随意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或者是凭兴趣阅读超过了凭理性阅读,高中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往往比较随意。兴趣飘忽不定,阅读的内容自然也经常游离,这其实就是阅读缺乏系统的表现。对于高中生,并不要求他们系统阅读中外文学、文化经典,而是能够挑选一些对自己的成长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帮助的书籍。例如古代典籍,完全可以选择《论语》《孟子》《庄子》等著作,对照着注释与翻译进行通读。而古代文化、古代文学、现代小说、外国文学、社会评论、文艺美学等等方面,也需要“蜻蜓点水”般地涉猎。这一点,恰恰是高中学生所匮乏的。

第三、阅读习惯的空白性。在沉重的考试压力下,学生不可能在课外阅读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连网络小说也不会去读的。我倒是发现,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学生,往往还是语文功底不错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是除了语文教材,其他任何读物都不看的。这在高中学校,并不鲜见。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即使是老师强制要求阅读的作品,他们也是缺斤少两,我相信,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第四、阅读价值的功利性。在以成绩与分数为考评标准的量化考试的背景下,不要说课外阅读会占用学生自认为很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是语文学习,相当部分的学生也认为,读不读书对语文成绩没有必然的影响,只要能够掌握熟练的应试技巧,不读书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甚至,有的学生计算出课外阅读的性价比,即没有花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时间,给语文成绩带来的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课外学习数理化来弥补。更有甚者,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从事的工作,与高中时期阅读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有效进行。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课外阅读方面毫无作为,完全以一种虚无主义或者自然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作为教师,即使改变不了大环境,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些“修修补补”,还是可以有所为的。我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第一、课外阅读教学化。既然学生在课外没有时间阅读,并且存在相对的随意性与盲目性,那不妨将课外阅读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删减掉课堂教学中那些重复的、枯燥的、无用的信息,节省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的平台。每学期,我差不多都会抽出二十多节课,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这种阅读不是以自习课的自由阅读的形式展开的,而是以教学的形式进行。例如高一上学期,我曾经给学生讲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方方的《过程》等等,本学期我花了七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完了胡发云的小说《老海失踪》,现在已进入到第二本小说的阅读,即刘醒龙的《凤凰琴》。这种形式的缺点就是阅读量较小,但优点是可以吸引全班同学集体参与。对那些没有任何阅读习惯的同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有效的弥补方法。

第二、名著阅读征文化。每一学期,我们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名著阅读征文比赛,例如高一上学期,我们科组组织了“阅读经典,涵养性情”的名著阅读征文比赛,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外国文学经典阅读征文大赛”。原则上,大赛要求所有同学参加,并且我们会规定好阅读书目。外国文学经典,我们就规定了欧·亨利的《欧·亨利中短篇小说选》、奥威尔的《动物庄园》、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及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我们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的同学都会认真参与,但我相信,一定会有学生认真对待,这种形式,无疑是给那些有阅读基础的、有文学素养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第三、阅读内容考试化。既然学生热衷于考试,至少会迫于某种压力认真对待考试,那我们就将课外阅读的内容,利用考试的形式来检测,从而起到督促的效果。去年寒假,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论语》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读全书,积累书中的成语与名句,并且写出一篇读后感。今年开学,年级组织了开学考试,语文试卷上有一些题目,就是直接考查学生对《论语》的掌握,包括作文题目,也是取材于《论语》。本学期的第一次段考,我也将去年寒假小说阅读中的个别人物形象,有机融入到语言表达题,例如匹普的形象等。利用考试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四、阅读取向时评化。在目前的考试形势与教育形势下,学生重视时评阅读,应该成为必备的取向。阅读时评,关系到学生的公民素养,关系到学生的作文写作,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将社会评论阅读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上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学生对时评阅读的重视意识,至少,每写作一次,我就会强调一次时评阅读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关的练习题中,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安排。

这就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也请同行与专家批评指正。

(饶水知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