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体会及思考
(2020-06-08 17:42:16)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朱慧
在2002年2月,我第一次听到了“校本课程”这个词语,虽然实验小学进行校本课程的实验与开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并且初步形成了“低年段的生活指导”、“中年段的交往与礼仪”、“高年段的国家与公民”的校本框架,具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案例,但对于我刚接触小学教育的新人来说,对于“校本”这个词语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但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慢慢觉得“校本课程”对于我来说,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里、鸟儿飞翔在蓝天上一般,让我感觉即新鲜,又困惑。不过,尝试的过程的确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校本课程”的本身就是充满挑战与超越的。我想就以下几点感受留下点滴印迹,让和我一样,在“校本课程”里品尝酸甜苦辣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自身。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与我们教师无关,但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实施是依靠我们日常实践的教育教学行动去实现的。我们的教学行为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载体,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体现学校基础教育的基础。如果说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色,运用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那么我们与学生多方面的交流、使得我们最有机会、最能直观、真实地感受到学生的需要,知道学生到底需要、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就可以发挥自身的直观优势,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从生活中、从细节中寻找到开发校本课程的机会,创设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活动来,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我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小姑娘非常喜欢和我讲一些她生活中的事情。有一次,她告诉我:她和她的好朋友闹别扭了,原因是是她很想与学校的英语教师说说话,可是她不会说英语,而她的会说英语的朋友却不愿意教说,照她的话说“太骄傲了!有什么了不起?”当时我就说:“不会说可以慢慢学,还可以做手势吗!”说到这儿,我猛然意识到,学生们其实不太明白人们表达意思的途径并不单单是语言交流,而且还包括肢体动作,就是“肢体语言”。因此,我就创设了一节《让身体说话》的校本课程,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会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我们的口语表达,并且从生活中去发现,大家其实经常在日常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着自己的肢体动作,使他们了解到肢体语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我们知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可供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又是极为丰富的。首先是教师对现有课程的整合与发挥。国家课程虽是统一的,但实际上因课程实施者的个体差异却使课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实践中,就有不少教师通过自己的加工从而丰富、发展、完善了现有课程。其次,教师自主开设的富有个人特色的校本课程,更具个性化,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或特长。如果,学校的教研领导能够启发教师从个人特点上进行校本开发,那么,我们学校的校本开发将更加具有特色与魅力。
二、校本课程应紧紧围绕着学生。
从上一个例子中,我能够生成一个新的校本案例,是因为与学生的对话,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而学生在他的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点点的困惑,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指引。口头的教育对少于来说,作用是不明显的,因为它缺乏直观、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产生感悟。
再则,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主要看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能否积极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多与学生沟通,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发内容应丰富多彩的、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性,学生喜爱的教育活动。
而我觉得,既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存在需要,当然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有差异性的。就拿《让身体说话》这个案例来说吧。低年段的学生可以从学习简单的肢体动作上去达到学习目标;中年段的学生就可以通过有目的性地,使用符合当时情况需要的肢体性动作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的学习目标;而高年段的学生则由可以延伸到舞蹈、话剧动作等艺术表现手法所要表达的人物内心变化、情感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目标上来。用一个主题,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只有充分地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思考、创设出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案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达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最终教育目的。
三、提倡打破学科的界限,凸显校本课程“灵活、实际、整合”的特质,发展教师的创新能力。
我们学校在2003年尝试的“学科联动课”,就是一个能够突显学校特色的、一种新型的校本课程。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并且能够让不同的学科在一堂生动、灵活课堂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开创一个更开阔的课堂,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教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技能。而它的产生不是“拿来”的,完全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尝试的过程中一步步孕育创造出来的。
我们在创设校本课程的时候,就应该有这种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于整合的勇气。而校本课程开发所强调的、所要突显的就是“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对我们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目标前提下,教师就必须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为教师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块“适宜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