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备课”前奏曲:课前预设备课
(2020-06-08 17:28:0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而当备好的教案拿到课堂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情况。此时,教师应怎么办?北京市崇文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赵景瑞根据自己40多年的从教经验,总结提出了“全程备课”三步曲:即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
课前预设备课,仅是备课的前奏。在落实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课前的预设备课,不同于传统的备课,要运用新课标的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钻研、创造性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教案。这就需要在备课时树立四大新的语文教材观——
备课新理念之1:看重教材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教书目的而言,教书要育人,不做教书匠;二是从育人途径而言,育人要教书,在教书中育人,不做空谈者。必须看重教材的原因在于:1.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2.教材是语文教学任务的依据;3.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4.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备课新理念之2:看透教材
既然语文教材赋予了这么多东西,确实要看重教材,又为什么要看透教材,做教材的真正主人呢?可从以下不同角度看透教材:
“举例”与“范例”观念语文教材是举例,也是范例。在实践中学语文是必由之路,学例就是实践,仿例、用例中正是在学语文,理解、欣赏、积累、运用语言。
“一粟”与“沧海”观念语文教材仅是浩如烟海的语文体系中的沧海一粟,备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鼠目寸光;只见森林,不种树木,是虚无缥缈。以一粟之学游沧海之语,以少学多才是方向。
“借用”与“凭借”观念纳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数不是专门为教材写的,而是选来的,借来一用的,用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看透这一点,就会跳出教材思考。
“煤块”与“煤球”观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犹如“煤块”,是资源,可以再利用。另外,语文教材又是经过精雕细刻加工的“煤球”,看透这一点,就会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发、驾驭教材。
“要懂”与“能懂”观念课文要读懂,但从培养学生角度看,要着眼于过程与方法,变学会为会学,独立读文能懂,举一反三,形成阅读能力及习惯。
“语境”与“语言”观念在语境中学母语是必由之路。但不能离开语境孤立地学词法、句法、章法,要联系生活,要联系上下文。
“共创”与“共识”观念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共创。看清了这一点,对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大有裨益。
备课新理念之3:钻透教材
仅仅能看透教材是不够的,还要钻透教材。钻透教材是预设备课的重要前提。以一篇课文为范围,应从以下几方面钻研教材:
钻“面”举《鸟的天堂》一例,全文按时间可分两部分。常见老师这样说:第一天傍晚看到了一棵大榕树,第二天清晨看到的无数的鸟。这种理解将两部分完全割裂开来。其实,树中有鸟,鸟在树上,鸟与树相互依存,和谐相处,讲鸟与树的亲密关系,才真是鸟的天堂,才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钻“线”把握整体不仅要钻面,也要钻线。它是纵向地整体把握,是深层地整体把握。可从结构、主旨、情感等角度钻线。
钻“体”以文本为依托,了解文本背后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补充有关资料。这样钻研,利于课内外结合,利于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利于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第一场雪》,从表面上看,是篇写景的文章,但当你了解到写作背景后,会有新的认识。当时祖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这场雪,是预示着国家即将走出困难低谷的第一信号。
钻“点”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整体是由局部组成,局部又离不开整体。应善于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钻研反映整体的字、词、句、段。通常钻点有七要素:音、形、意、道、境、情、采。譬如,老舍的名篇《猫》中有个重点句:“它……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此句可以充分从七要素上挖掘。
备课新理念之4:用足教材
吃透教材很重要,但并非目的,用好教材才是目的。如何把看透教材的理念、转化为驾驭教材的操作呢?如何把吃透教材的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仅仅吃透教材的七要素是很不够的,要让教材为学而用,为教会学生怎么学而用,就是要善于用足教材。可从品、扩、疑、异、争、联、移、评、融、积、盲11个点上去备课,去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