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整合的探索

(2020-06-07 18:13:40)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校本课程

分类: 教学研究

李玉珠

随着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等已成为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的概念。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校本课程开发。许多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然而,有些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解和处理不到位,导致许多师生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给他们带来的是负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师生就曾面临这样的问题,但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逐渐探索,通过课程整合最终解决了上述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出现

2001年~2002年,首师大附中开始创办六年一贯制创新教育实验班,实验班开设一门校本课程——“博识课”。“博识课”是首师大附中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特色和北京的人文资源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其特点是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博物馆、古代建筑等现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参观活动。教学方式主要有外出参观、听讲座等,时间为每周三下午。在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下,“博识课”在前期阶段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随着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入,教师普遍感到,准备一次“博识课”所需时间长,精力耗费多,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科教学;还有的教师认为,“博识课”只是一些参观活动,跟所教学科没有多大关系,开设“博识课”其实是增加了教学任务,学生也有同感。

所以,首师大附中开设的这门校本课程该如何发展下去呢?

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分立——问题的分析

在首师大附中的“博识课”开发处于进退维谷之际。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初中阶段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组希望与附中合作,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在总课题组的指导和帮助下,首师大附中认识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学校开设“博识课”的初衷和设想是合理的,只是没有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承担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的教师就是学科教学的教师,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科教学的任务却是分立的,二者之间没有有机地整合,所以,教师不仅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而且必须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学生不仅要学习学科知识,还要参与校本课程学习。这样,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之后,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任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当然,任务增加不排除有其他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张皮,各自分立,缺乏整合。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整合探索——问题的解决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首师大附中的教师认识到: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虽然为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但二者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所有教师最终都摆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尝试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在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在“博识课”中寻找与所教学科相关、相印证、相配合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又在“博识课”的开发中实现了学科知识与课程资源、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整合。

1.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博识课”开发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同样的资源对于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学习同样的学科知识也可以选取多样的课程资源。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各种课程资源的特点,对校本课程和学科课程进行了整合。

比如:以牛老师为代表的数学组教师对数学与“博识课”的有机整合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坚持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缺少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并形成个人经验和知识的过程。牛老师发现,几乎每节“博识课”都有数学知识的存在,应该让学生通过“博识课”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他设计了多个课程整合的方案。在安排学生参观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时,牛老师先让同学们观察博物馆中的建筑有哪些数学的影子,同学们很快发现了轴对称图形。随后,牛老师利用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更有兴趣这一特点,给他们讲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在参观辽金都城垣博物馆时,牛老师让学生留意此馆建筑的特点,并与中国古建筑博物馆进行比较。因为有了参观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的经验,因此,在参观辽金都城垣博物馆时,学生从进大门之前就开始投集资料,先从整体布局上观察,然后再去观察小型建筑和图形、文物。一组学生在“投石车”旁研究了好长时间,在牛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从中找出了许多应用数学知识,从造型的对称,到力矩的使用,再到抛物线的使用,到处都蕴涵着数学知识。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欣喜。参观结束后,牛老师对学生所发现的建筑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综合讲解,并让他们结合活动资料以及个人对数学知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应用的理解,完成一个科研小报告。

数学组教师利用“博识课”,让学生亲自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数学学习与“博识课”有机地整合起来。

参与“博识课”开发的语文教师也不示弱,他们在课程整合方面也做了成功的尝试。比如:2003年底,“博识课”安排的是参观西四教堂,涉及基督教的知识。因此,尤老师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斜塔上的实验》作了调整,在参观教堂前就讲解了该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了解到伽利略的遭遇,非常痛恨基督教。教师根据学生对伽利略和基督教的两种相反的态度安排了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化差异的学习,还请英语教师结合“万圣节”一课,向同学们介绍了基督教文化在西方历史上的价值与作用。之后,组织学生参观西四教堂,让他们亲身体验基督教的各种活动,还邀请一位传教士与学生进行座谈。活动后,学生们对基督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老师让学生重新审视《斜塔上的实验》一课,学生们对课文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对基督教的痛恨消失了,对伽利略的崇敬增加了,并认识到陷害伽利略的只是基督教会中的反动势力。

2.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

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整合方面最先考虑的问题,大都集中在几门学科知识能否发展为一门综合课程,如整合化学、生物、物理知识能否最终建构一门独立的科学课程。然而,学科间的整合不一定要打破学科知识的疆域,不一定要追求科学课程这一独立的课程形态。在分科教学过程中加强相关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更适合目前我国中小学和教师的特点。首师大附中的“博识课”开发便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博识课”设有很多主题性的活动,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同一主题选择与学科相关的内容,然后调整到同一时段上课,进行协同教学。例如:上文提到参观西四教堂时,语文教师将课文《斜塔上的实验》作了调整,并请英语教师做了关于“万圣节”的讲解。语文教师与英语教师根据参观西四教堂的活动主题,将有关内容集中到一起教学,并对学习内容作了适当的补充,通过协同教学,完成了富有语文与英语特点的、完整的、贯通的“博识课”的教学任务,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应。

3.校本课程开发中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

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有内在的统一性,有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就应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首师大附中开设的“博识课”,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亲历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教师们也进行了与之相应的探索。有些知识内容适合使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就请本校的教师或者校外的专家、学者讲授相关的知识。有的内容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就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中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尊重,他们就会主动查询所需资料、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此外,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性格、特长等进行分组,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并把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渗透到日常学习之中。总之,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学习方式,实现了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枫叶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